這兩件道具,瓊斯博士第一部出場時就帶著,此后的每一部(除了最近上映的這一部),都在關鍵時刻發揮著關鍵的作用。
當然,發揮作用的主要是鞭子。但我們也不要忽視了那頂帽子的神奇之處,那就是,無論瓊斯博士是在山路叢林策馬奔騰、還是和敵人在火車頂上纏斗翻滾、抑或是在溝澗樓間飛身縱躍,過程中各種寶貝都掉了個遍,那頂帽子始終牢牢地黏在瓊斯博士的頭上,不離不棄。
當然,本文的重點不是要夸贊這頂帽子,而是提醒大家注意一個細節:主角如此重要的道具,它的來龍去脈,第一部《奪寶奇兵》里絲毫沒有交代。
主角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特征,那就是怕蛇——偏偏他從事的“工作”又很容易碰到蛇,你說這不要命嗎?主角為什么會怕蛇,電影的前兩部也沒有交代。
所有這些謎題的答案,都是在第三部揭曉的。我就不討論具體情節了,大家有興趣可以重新把電影找來看一看。
也就是說,如果前兩部票房不好,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帽子和鞭子的來歷,也永遠不會知道瓊斯博士為什么怕蛇,因為不會有人投資第三部了。
這實際上是好萊塢拍系列片的套路。它們總是先從一個精彩的故事開始,至于故事里人物的出身來歷、過往經歷留下的性格特征,并不會在一開始就交代(或許根本就沒有想好),而是視票房結果決定是否補上。
大家耳熟能詳的很多系列電影都是這樣的套路,所以好萊塢系列片里前傳很多。比如《星球大戰》系列,光前傳就有三部,加上后傳和外傳,一共十幾部,以至于網上都有觀影順序的教程,比如下面這個。
之所以會有前傳這種物種,顯然是因為先拍的正片時間線在前傳之后。好萊塢這樣做當然是出于商業考慮:先用最有吸引力、最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故事試水,如果情節和人物深入人心了,人們已經被挑起了想要知道更多背景的欲望,再推出各種前傳外傳。
好萊塢這樣做是為了賺錢,但同樣的邏輯,如果用在教育上,就可以提高教學效果。
為什么這樣說呢?
如果我們再深入思考一下,可以把好萊塢這樣做的邏輯上升到一個更抽象、同時更普適的高度:
內容呈現的順序不一定要遵循內容內在的順序。
一個人肯定是從小長到大,他的每個性格特征和習慣,必然有一個來源。但我們講故事拍電影時,卻不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一一交代,而是應該先把觀眾最容易接受的那部分呈現出來。
等觀眾對這些已經呈現的部分有了足夠的了解,對尚未呈現的部分產生了興趣,再把那些內容呈現出來不遲。
這個邏輯用到教學上,就是:教學內容的結構和順序不一定要和知識本身的結構和順序相同。甚至往往應該不同。
幾個反例
這里,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給大家舉幾個反例。
大部分編程教程,都會先從安裝程序語言開始。這當然符合知識本身的結構和順序,畢竟如果不先安裝語言,如何操作語言呢?
但這里有個很嚴重的問題,程序語言安裝的步驟中,往往涉及到一個環境變量的設置。我敢打包票,一個編程小白,知道“環境變量”是什么意思的概率幾乎為零。
所以,這些教程的第一課,就給了學習者一個下馬威:我很難,不是你這種小白搞得懂的,嘿嘿嘿嘿。
小白們自然也很識趣,大多采取了人類面對困難時的通行做法:老子不學了。
另一個反例是統計學的教程。很多統計學教程都會從介紹一些基本概念開始,比如總體、樣本、變量的類型(定名、定序、定距、定比)等等。
教程編寫者有著良好的初衷:這些概念是統計學的基礎,不理解他們就無法理解后面的內容。
這個想法本身就不對,畢竟沒有人是先學會語法概念才會說母語的。這種做法的壞處和上面編程的例子一樣:這些對初學者極不友好的概念極具勸退性。
教程編寫者以為自己在提供路標,但對學習者來說,這些概念更像路障。學習者還是很理性的,過不去的路就不過去唄,難道非得跟自己過不去嗎?
我為什么只舉反例呢?這是因為找到一個學科的切入點的確非常困難,要不然為什么很多好萊塢電影第一部就撲街了。
不過我對這個問題倒有過思考。我的結論是:一個學科教學的切入點一定是學生僅憑常識就能夠理解的內容,而且一定要和學科內容的使用功能緊密結合。
這個結論我也不是憑空得來的,而是基于認知語義學對基本層概念( )在認知上優勢的理解。我把這種優勢叫做功能可及性( )。
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教程編寫者,就是那個準確找到學科知識基本層的人。
自從領悟到這一點后,我就一直用這個原則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自己每學一個東西,就會去思考它的基本層在哪里。英語、編程和統計學的基本層我已經找到,也就是說我知道怎樣”無痛快速入門”這些學科。
英語的認識我已經放入《OP功能英語教程》。編程和統計學的課程也已經提上日程了。
結語
我是一直在讀書的書先生,感謝您的閱讀。
今天的推文里,我們討論了兩個看似無關的話題:好萊塢拍電影的套路和教學方法。討論的內容,我幫你總結如下:
1.教學內容的架構和順序不等于學科知識架構和順序。
2.教學設計的切入點是學科知識的基本層。
3. 基本層的特點是功能可及性,即學習者憑常識就能理解,而且和學科知識最終的使用功能密切相關。
你有哪些被教程第一章勸退的經歷,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