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怪魚
現在說起入侵物種已經不再是一個稀奇的概念,或者說入侵物種在今天獲得了廣泛認知。
就連隔壁村的王大爺都知道,田里要是出現了平時沒見過的東西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
就在2022年的夏天,高溫天氣已經讓四川霸榜微博頭條熱搜,但在青島,一條怪魚的出現打破了酷熱難耐的四川高溫。
人們的目光很快轉移到了這條怪魚的身上。
據悉這條怪魚出現在青島西海岸某小區的人工湖中,最初人們只是聽聞,但當大家實際看到怪魚的真身時眾人都驚呼不已,這到底是個什么玩意兒。
嘴巴像鱷魚,身子扁平為魚身,看起來就像是鱷魚和鰱科雜交的物種。
不少人十分擔心怪魚會對小孩造成傷害,長長的嘴部布滿尖銳的牙齒,要是被咬上一口指不定得開多長一條縫。
被捕撈上來的鱷雀鱔
正當大家還在議論紛紛的時候,當地居委會已經聯系專人負責將湖水抽空,準備徹底清理一下漏網之魚。
因為根據已知的情況來看,湖中的怪魚應該不止一條。
事實上不只是青島,包括河南、上海等地也有與怪魚相關的報道。
至于怪魚是怎么被發現的,當然是喜歡釣魚的大哥們了。平時老嚷嚷著絕不空軍,這次收獲可太大了。
釣魚老手或許別的不會,但要說到哪兒的魚長啥樣,那真的如數家珍。
離市二環20公里開外的池塘里有多少青蛙,或許釣魚老哥們都是一清二楚。
釣魚老哥手把手教學
當然,這條怪魚也不例外。相關的疑問放在論壇中很快便有人指出,怪魚其實是鱷雀鱔。
而在揚州明月湖附近的熱心市王先生作為釣魚愛好者表示,鱷雀鱔就跟他的名字一樣,不是什么善茬。
生性兇猛,體長往往超過40厘米,只要鉤里有肉,鱷雀鱔也絕對不會放過。
很明顯,這種魚類不是中國本地物種,它的體型和習性更像是熱帶區域的淡水魚。
鱷雀鱔的體型在淡水魚中屬于大型
另外還有人表示,要是湖中有一條鱷雀鱔,不及時處理會影響整個湖區的魚類生存。抽干水庫都要捕撈的鱷雀鱔,真的有這么厲害嗎?
古怪的鱗甲魚類
鱷雀鱔的外形令人印象深刻,幾乎令人過目不忘。
作為北美最大的淡水魚,有記錄的成年鱷雀鱔最長有1.8米,體重超過45公斤,如果是在軼事報道中則更為夸張。
鱷雀鱔的外形看起來不像是現代魚類也不是沒有原因,它們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
鱷雀鱔祖先的祖先,金格莫迪
其祖先作為根魚家族中的古老成員,最早在三疊紀出現,不過在后來的演化過程中有不少家族成員已經滅絕。
如今鱷雀鱔是保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根魚種鱗骨科魚,所以它們也被視作原始魚類的活化石。
鱷雀鱔的祖先化石
根據相關化石研究,鱷雀鱔保留了其祖先不少的形態特征,例如螺旋瓣的狀的消化系統,螺旋瓣狀的消化系統可以更加充分有效的吸收營養物質。
關于鱷雀鱔的進化研究最早在1803年,由法國博物學家伯納德·拉塞佩德描述。
經過幾次命名后,最終在1820年通過化石研究才逐漸將其劃分在鱗骨目中。
雀鱔科的主要分布地
相關化石證據表明,鱷雀鱔是唯一現存的7種雀鱔科之一,并且全部分布在北美和中美洲。
盡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完成了高度進化,但鱷雀鱔還是保留了許多祖先形態。
除了之前提到的螺旋瓣消化系統外,它們還有可以在空氣中短時間呼吸用的魚鰾肺。
鱷雀鱔通體呈魚雷形,顏色為棕色或橄欖色,不過在極少數的情況下,它們會有黑色的物種。
此外,鱷雀鱔的魚鱗也與其他魚類不同,它們的魚鱗是由一層堅硬的牙釉質狀牙本質代替。
鱷雀鱔的嘴部特寫
這種鱗片通常是多層礦化組織構成,在眾多原始魚類中會比較常見。
當然,最顯眼的還是它那長長的魚嘴,看似鱷魚般的嘴部十分具有殺傷力。
鱷雀鱔有兩排牙齒,這使得它們能夠輕松刺穿并牢牢抓住獵物。
不過就鱷雀鱔的捕食過程來看,它的嘴部主要用于咬傷和撕碎獵物。
由于它們細長的嘴部影響了進食系統的結構,所以鱷雀鱔無法吞食大于自己口腔通道的食物,這一點和鯨魚很像。
鱗甲科魚類的魚鱗十分特別
因此從這一點來講,鱷雀鱔不會對人類造成太大威脅,當然還是得注意它那鋒利的牙齒。
盡管自身有著不錯的捕食能力,但鱷雀鱔實際上是機會主義捕食者。
比起主動出擊,鱷雀鱔更喜歡伏擊和跟蹤獵物。
除了有一口好牙外,鱷雀鱔渾身的鱗甲也讓自身的防御能力強化不少,成年鱷雀鱔在淡水系統中幾乎沒有天敵。
這也決定了鱷雀鱔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只要時機得當,一些小型哺乳動物和水禽也會是鱷雀鱔的食物。
所以就鱷雀鱔的習性來講,它的危險程度完全取決于它的生存壓力和捕食環境。
但是話說回來,這么奇怪的魚類究竟是怎么跑到國內來的呢?
來自異國的鱷雀鱔
據目前能夠考證到的資料來看,除了鱷雀鱔,雀鱔科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上世紀90年代。
這一時期內,雀鱔科被當作觀賞魚類引進至廣東的養殖場中,后來便因奇特的外形成為觀賞魚的新寵。
從過去的目擊事件來看,鱷雀鱔也不是第一次出現在野外,早在2004年的溫州便有過相關報道。
從它們的分布情況和這一時期的狀態來看,鱷雀鱔會出現在野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采購魚苗時混入其中,屬于管理不當。
另外還有存在的可能就是放生了,鱷雀鱔需要充足的資源和足夠大的飼養環境。
成年后的鱷雀鱔更是如此,并且它們對其他魚類也是一種威脅,不僅如此,鱷雀鱔也會做出攻擊同類的舉動。
所以部分觀賞魚飼養者會因此拋棄鱷雀鱔,但又不想殺生怎么辦?最好的辦法自然是放生了。
水族館中的鱷雀鱔
從整個商業化的歷程來看,鱷雀鱔在國外反而還挺受歡迎。
在美國南部,鱷雀鱔還是一種不錯的美食,不少家庭都會制作鱷雀鱔料理。
由于它們的出肉量很高,相對其他更小的魚類,同體重下的鱷雀鱔有著更多的肉。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鱷雀鱔的魚卵是有毒的。
鱷雀鱔的魚卵
魚卵中含有一種蛋白質毒素,它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
盡管加熱到120℃會讓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但是魚子醬什么的通常都是生食。
對于鱷雀鱔來講,這是一種十分強大的保護機制,可以避免自己的魚卵被其他捕食者吞食。
例如小龍蝦對這種毒素就沒有抗性,它們就很容易因此死亡。
鱷雀鱔魚肉
除了美國南部,鱷雀鱔在中美洲地區也很受歡迎,并且還是當地的主要糧食。
國外不少地區還會開辦相關的垂釣活動,大型野生的鱷雀鱔還能賣到一個好價錢。
不過這在我國可行不通,鱷雀鱔作為美洲的一種大型淡水魚會對我國本地魚群造成嚴重威脅。
通過前面的介紹也已經得知,鱷雀鱔的各項能力堪稱優秀,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造成生態災難。
國外的路子在國內可行不通
抽干湖區水源捕撈鱷雀鱔并不是什么極端的措施,這正體現了人們在今天越來越了解生物多樣性,以及入侵物種的威脅性。
保護本地生物任重道遠,過去的悲劇我們已經熟知,今天我們有機會去彌補,這是給未來提交的一份答卷和應有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