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主要是以內容為核心的,必須與內容環境進行協調。
在設計一座紀念館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紀念館表達的形式,而是要考慮其載體是什么?只有適應了紀念館所需要的環境,才能讓紀念館所表達的內容更深刻地印在參觀者的腦海里,加深他們的印象。
在設計紀念館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當地人的審美習慣和文化訴求,其設計也應該和當時社會技術發展水平相適宜。如果設計出當地建設水平無法達到的紀念館樣式,那么即使設計得再優美,也只能是紙上的東西,無法變成現實。
國源展覽——紀念館案例
一、肥西縣烈士紀念館
肥西縣烈士紀念館按照歷史發展脈絡,劃分為“序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尾廳”四個主體部分。館內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油畫、雕塑、場景復原和實物陳列,借助于現代化的聲光電技術,用二維動畫、三維模型、AI模擬、云祭祀等多媒體視頻和新媒體技術結合,以肥西地區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為背景,生動形象地再現肥西革命史料、烈士生平事跡和英勇壯舉,為廣大黨員干群瞻仰緬懷革命先烈、學習紅色黨史、傳承革命精神,培育和踐行新時期精神文明提供重要場所。
二、安慶革命烈士紀念館
安慶革命烈士紀念館坐落于安慶市宜秀區大龍山鎮新新村的君山嶺,由國源展覽承建,并榮獲中國建筑工程裝飾獎。展館以安慶地區的革命歷史為主線,重點展示陳列了170位知名烈士的生平事跡、史料和遺物。展館共分為9個展廳,通過多維度展現烈士的英雄事跡,生動展現安慶革命歷史全貌,緬懷褒揚先烈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真實再現革命歷史,是是全國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基地。
三、劉銘傳紀念館
劉銘傳紀念館位于肥西縣銘傳鄉大潛山西麓,該紀念館設計時半嵌入山體,維持原始地形地貌,與周邊環境自然銜接,達到建筑與山水空間互相映襯。整體造型結合傳統建筑布局,采用院落式布局方式一-四水歸堂,突出江淮民居意蘊。展館是以劉銘傳生平活動軌跡為主線,劉銘傳愛國情感遞進為暗線,全面再現劉銘傳的一生,充分彰顯其忠于國家、忠于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懷和銳意改革、勇于創新的變革精神。展廳設“臨時展廳”“劉銘傳生平事跡展”“兩岸印記展”。
四、張家店戰役紀念館
張家店戰役紀念館是紀念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第一館,是六安市紅色旅游重點項目之一,位于戰役原指揮部涂公祠東支祠院內,前后兩進,其中第一展廳共分"英明決策、千里躍進、戰略展開、立足生根、棉衣之歌、主力出擊"等六篇,重點展示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背景和過程。第二展廳則以"速回師、三縱調兵""巧誘敵、欲擒故縱"、"圍頑寇、甕中捉鱉","打援敵、以少勝多","軍與民、骨肉情深","憶先烈、青山永志","三縱隊、將星璀璨"等7篇,重點介紹了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第一場戰役--張家店戰役。
五、魏野疇紀念館
魏野疇紀念館坐落于臨泉縣老集鎮,始建于1986年,是省級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為兩層建筑,共分七個單元,分別是發軔五四、播火三秦、建黨西安、兵運皖北、暴動阜陽、蒙難臨泉、彪炳史冊。每個單元運用現代陳列理念和多種藝術形式手段,講述了魏野疇烈士的一生。國源展覽采用聲光電控制的手段,通過視頻、聲音等再現了不同時期代表性的革命斗爭場景,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激烈動蕩的年代,帶給觀眾視覺和心靈的雙重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