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欣(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上海世博會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總工程師)
歐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
世界上沒有一個類似世博會這樣重大的世界性活動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到全人類的發展。在這個盛大的舞臺上,展示的理念、形式和文化正在不斷地創新和進步。隨著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展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展覽,而是結合主題,涵蓋建筑、景觀、環境、視覺傳達等多領域,涉及藝術、人文、生態、科技、工程等多方面的綜合性系統設計。
世博會是全人類的國際盛會,它讓全世界各地代表全人類智慧和文化結晶的人們團聚在一起,使他們能面對面地彼此交流思想和情感,共同探索和展望未來。在世博會159年的歲月里,展示正隨著人類文明和科技的進步不斷地向前躍進,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也為中國在展示創新方面的探索和實踐打開了一扇與世界溝通的窗戶。
世博會與展示的演變
1851年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展示是最為重要的形式之一。但當時展示手段比較單一,即在一個由主辦方統一修建的大場館內,通過一定的分類體系為參展方提供一定的展示空間。隨著參展方、展品的不斷增加,以及出于經濟上的考慮,獨立的主題館、國家館及企業館、游樂及主題樂園相繼出現,逐漸形成了世博園區,形式也從單純的展品展示延伸到了論壇、娛樂及文藝節目。到了1933年美國芝加哥世博會前,世博會展示、活動和論壇的三要素框架已經基本形成,更為重要的是,這屆世博會放棄了歷屆世博會展品分類的展示體系,而是將一個統一的主題“一個世紀的進步”貫穿于整個世博會之中。展品不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展示、傳遞和交流各自的文化與理念成為了世博會的核心。
隨著這一核心的確立,展示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逐漸擺脫了嚴格的“組”和“類”規則之后,展示方式按照參展者的意圖或者根據各自的目標朝著各個方向發展:從歷史回顧到未來展望,從對科學的早期貢獻到尖端技術的發展,從自然或文化環境到尊重生態或者注重社會成功,從節日傳統到藝術杰作,各種題材紛紛亮相,或多或少地遵守博覽會的規則和精神,表達著各自對于展示、溝通和交流的渴望。展品這個一成不變的形式終于被打破,世博會開始成為展示創新的舞臺。
到了本世紀,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和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相繼成功舉辦,展示可以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來形容。2010年上海世博會通過更規范的主題程序,將人類自身發展的成就和對因發展而產生的問題的關切聚焦于本屆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實現和表達于世博園區及各場館中,展示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延伸和發展。
今天,世博園區內的建筑、景觀、環境等各種要素貫穿到展示之中已逐漸成為世博會的設計理念之一。參觀者一進入世博園區,通過建筑、景觀、環境就能對本屆世博會和各展館的展示主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世博會與展示理念的創新
上海世博會上,名為“紫蠶島”的日本館是由兩層含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超輕“膜結構”構成的,宛如一座“太空堡壘”,又名“會呼吸的場館”。它在設計上采用了尖端的環境控制技術,使得光、水、空氣等自然資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館外部透光性高的雙層外膜配以內部的太陽能電池,充分利用太陽能資源,自主產生能源,并且可以隨著日光和夜晚的燈光變化隨時變換各種“表情”;展館內將運用能夠吸收陽光、存儲雨水、吸取自然空氣的“循環呼吸柱”,這兩項技術都是世界范圍內的首次嘗試。此外,日本館內將通過展示中日聯合“拯救朱鹮”的故事,讓參觀者體驗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市生活形態。生態與自然的原則其實早已融入到日本的設計文化中,“與自然共生”的生態展示理念在上兩屆世博會上就得到了充分體現,如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上日本設計建造了一座建筑史上規模最大、重量最輕的紙造建筑,實現了“零廢料”的理念;在2005年愛知世博會上則運用竹尺、紙筒與木材進行建筑與展示的設計,是該屆世博會“自然與睿智”主題的最好體現。
西班牙館從另一角度對展示理念的創新進行了詮釋。在上海世博會上,西班牙館采用了不同質地、顏色各異的藤條板,包覆在用先進技術造就的鋼玻璃結構外,呈現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線型。陽光透過藤條縫隙,灑落在展館內部,為游客帶來夢幻般的感受。之所以采用編織藤條板的技術,是因為無論在西班牙還是中國,編織藤條這項古老的手工藝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用藤條修建的場館令人有親切感,猶如連接中西方的橋梁,可以使參觀者更好地了解現在的西班牙。這些藤條板全部是在中國山東制作完成,根據顏色的深淺,它們會略帶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漢字。8524塊藤板深淺各異的秘訣就是將藤條用開水煮,煮5小時可變成棕色,煮9小時接近黑色。這一自然形成的色彩不僅富于生態氣息,而且工藝獨具匠心。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西班牙館也是選用了極具民族特色的陶器進行建造,15000塊顏色鮮艷的六角形陶器磚中有4000塊在日本本土燒造,這一做法不僅將兩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距離拉近,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由此可見,將本民族傳統與當地材料及工藝相結合的因地制宜的展示理念確實是一舉兩得。
從本屆世博會上已完工的各國自建館的展示來看,不僅展示主題的引導作用日益明顯,而且建筑本身是最為宏觀的展示形式這一理念也越來越被各國設計師所認知和實踐,并且在上海世博會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上海世博會荷蘭館徹底顛覆了展館這一概念,所有的元素都是圍繞著“展示”這一核心展開的。荷蘭館總代表這樣來形容它:“荷蘭館是一個開放式的展館,沒有前門和后門,而展館本身就是一個展覽。”參觀者將沿著快樂街經過26棟“小房子”,而每棟房子里都醞釀著快樂的情感,創新、文化和持久性發展的理念,展示了荷蘭是一個開放性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從各個方向進入其中,加入到快樂街當中來。這種展示與建筑載體合二為一的創意理念為展示創新的慣性思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世博會與展示形式的創新
隨著主題展示創新體系的發展,以實物、照片、文字為主的展示形式逐漸被以體驗性、娛樂性和互動性的展示形式所代替。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大道樂園的引入,使全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在世博會上以體驗的方式實現交流成為可能。參觀者在此體驗了各種時尚流行的娛樂項目,同時在輕松的游玩中開闊了眼界,增加了知識。展示不再是通過告知、灌輸來傳遞信息,而是通過蘊含在展示中的科技、人文和理念,讓參觀者能體驗到展示所要表達的內涵。
展示所關注的應當不僅僅是參觀者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什么。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的主題是“水與可持續發展”。日本館在影片播放完畢后,正面屏幕打開,一條瀑布飛流直下,濺起的水花和霧氣迎面撲來,參觀者與水有了一次更加親密的接觸,從而引起參觀者對世博會主題“水”的重新思考。西班牙館內的巨大冰塊讓參觀者不由自主地去觸摸留下手印,在炎熱的夏天感受到涼爽,并且冰塊隨著人們的不斷觸摸逐漸變小直至消失,引起了人們對于溫室效應的反省和警覺。
在上海世博會瑞士館的設計中,設計師將纜車作為一個游戲元素納入到展示中,通過城市和自然景觀的空間平衡反映了本屆世博會瑞士館的主題。纜車帶著乘客從負荷沉重的城市進入館頂的“自然樂園”,不僅可以進行全方位的游覽,還能與大自然親密互動,參觀者甚至還能用腳觸碰到花草,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德國館展示中最大的亮點是一個名為“動力之源”的展廳。在那里,參觀者可以與展廳內的巨大金屬球進行互動,金屬球會隨著人群的動作及呼聲作出各種回應。新西蘭館的設計將展廳以露天的形式進行展示,室外的階梯花園可以使參觀者在其中深刻地感受到新西蘭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和諧的生態環境。
此外,展示形式的創新還體現在可持續發展上。上海世博會除了一軸四館等少數建筑永久保留外,其余的場館將在世博會結束之后拆除,這決定了在開始就應考慮建筑和展示的表現方式,在材料、技術、安裝、拆除等各方面都需要進行總體的策劃。
上海世博會組織方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各參展國盡量使用可重復利用的材料、低能耗低碳排放的能源運用策略和諸如水循環等各種可持續手段,這成為了展示創新中所要考慮的關鍵方面。日本館設計方就提出環境考慮是方案選擇的主要標準,同時由于考慮到臨時性,避免了采用地樁的結構,選擇了盡可能輕的膜材料結構。韓國企業館外立面采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樹脂膜材料,世博會結束后,這層外立面將被做成各式各樣的環保袋。芬蘭館的白色外墻好似由一塊塊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種新型紙塑復合材料: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要原料。這種來自芬蘭的創新建材在環保和可回收的原則上經過精挑細選,通過上海世博會芬蘭館進行首次大規模應用和展示,以此表現芬蘭館節能環保以及“靈感分享”的主題。
展示形式的創新還體現在建筑和展示空間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形式、結構、燈光及多媒體的變化而變化。英國館的造型用6萬多根光電觸須形成了一個信息與圖像傳達的直觀通道。每個觸須都包含著一個發光二極管,隨著光澤和色彩的變幻,將營造出夜晚迷人的光影盛宴。在開放的184天中,每一分鐘,甚至每一秒鐘,英國館都將呈現出不一樣的形態和色澤,帶給人們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猜測樂趣。法國館中心位置是一座法式園林,中央水池排干將變成舞臺,各式文化節慶活動可以在這里舉行。波蘭館在設計上融合了波蘭傳統民間剪紙藝術和現代時尚元素,鏤空花紋的剪紙圖案營造出明暗對照的獨特透光效果,光線可以通過剪紙的縫隙進入大廳,室內每時每刻的光影效果都將不同。夜間隨著穿透展館的燈光的變化,整個建筑將呈現出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
世博會與展示文化的創新
世博會不僅是科技的盛會,創新的盛會,更是文明的盛會。在這里,全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匯集于此,通過展館的形式集中進行體現,展示文化的創新就是要將蘊含于各民族深處的歷史、精神吸收過來,通過藝術和科技的手段來詮釋和表達。
上海世博會馬來西亞館采用本土建筑的特有符號,尖端交叉構架的結構形成了兩個高聳的坡狀屋頂,外墻借鑒了傳統印染的紋樣,由蝴蝶、花卉、飛鳥和幾何圖案組成,猶如一艘遠航而來的“木船”,極富民族特色。阿聯酋館模仿沙丘而建,連綿起伏,微風吹來,似乎還能感覺沙的移動。展館內部卻呈現了另一番風情,清澈的溪澗、涼爽的樹林、視聽技術集中展現的奢華建筑,似乎讓人忘卻了這是沙漠中的國度。參觀者在館內可以看到利用視聽技術所營造的現代阿聯酋,它有著快速發展的城市環境,有讓世界矚目的建筑和風景,還有豐富多彩的時尚文化。
世博會不僅是科技、文化、藝術集中體現的舞臺,更是展示創新最好的動力和契機。我們要抓住上海舉辦世博會這一機遇,充分利用好這一平臺,通過參與、參觀和學習,對中國的展示創新有所推動,并為中國展示創新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相信通過上海世博會各國在展示的理念、技術、形式、文化之間相互吸收、交流和溝通,中國在展示創新方面能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