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近水族市場,面對各式各樣的觀賞魚時,會發現80%的商家店鋪都有一種觀賞魚,黑底黃色斑點或是白底紅色斑點那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地圖魚。橢圓形的身體,縱看寬寬的,頭頂上禿禿的,胖乎乎很可愛。那么首先我們來一波簡單的科普,地圖魚又名圖麗魚,原產地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我們叫它地圖魚則是因為它身上的斑點,像是一副地圖,當然本人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地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照一下,可能會有咱們自己家鄉的板塊地圖昂。體型的話看今天的主題就可想而知了,中大型的觀賞魚,家里飼養一般可以漲到30cm左右,現階段人門發現的最大體長為45.7cm。
言歸正傳,地圖魚是很容易飼養的中大型觀賞魚,只要給他足夠的食物,成長速度很快,關鍵還不挑食。本人最開始養了兩條5cm的幼魚,給他們飼養在30*30的方缸里面,配有一個壁掛過濾桶和變頻加熱器(為了省電)。每天早晚各為食一頓,開始是5g的凍紅蟲,差不多一個月后漲到了7~8cm。食量也增加到了10g。這里提一點,幼年期的地圖魚使用的過濾系統一定要盡量選擇功率大點的壁掛或者上濾設備(10~20kw的)。它們太能吃了,它們每天吃的是本人50多條鳳尾魚一個星期的口糧啊,因此也的獲得一個可愛的名字“花豬”。接上面說的過濾問題就體現出來了,能吃就能拉,要不咋長個呢。
3個月的時間,體長已經15cm左右,體色也開始變得明亮,身上的斑點逐漸變得整齊。特別說一下體色和斑點的變化,小時候根本看不出什么體色、斑點,就是黑黃和紅白兩個顏色混搭,隨著身體的增長底色和斑點慢慢變得涇渭分明,像是丑小鴨的蛻變一樣。
飼養地圖魚一年以后,本人的地圖魚們一定搬家到了120*50的小別墅了。也怎加了一條野生的地圖魚,它們的體長已經達到25+cm,變成了成體魚了。本人也是第一次飼養地圖,換缸有點晚導致成體魚的體長沒有達到預期的30cm,有點可惜。中途加入的野生地圖魚相處還是比較和睦,僅僅在剛入缸的2~3天因為領地問題,打了幾次。本人認為新來的被打服了,成了兩個小家伙的跟班。之后看來三條地圖魚都在一塊玩耍,吃飯則是兩條老大哥先吃。感覺兩個小家伙已經長到極限了,估計在過半年的時間小跟班可能要逆襲了。這時本人用的是兩個底濾桶(19+19kw過濾)和一個的變頻加熱器(還是為了省點電)。
總結來說,地圖魚好養皮實,極少生病,對于第一次飼養中型熱帶觀賞魚的朋友來說很友好。十元以下的幼魚,能養出千元級別的體型,感興趣的朋友何不體驗一下用一年時間從手指大小變成比手掌還大的變化呢!
注:本人不是賣魚的,單純的養魚愛好者和奇特事物觀察者,而且不是土豪,沒有自己的水族館,都是不同時間段飼養的魚,家里魚缸比較多,也有很多魚被朋友看中而送出去的。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給大家帶來些許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