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
春夏秋三季,可到此欣賞太湖風光;冬季,可到此欣賞梅花
乘坐市內43、63、64、65路等公交車都可到達
光福是太湖之濱的一座古鎮,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曾在此養虎,古稱虎溪。據考古發現,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相傳梁朝九真太守顧野王舍宅為寺,名光福寺,此地便沿襲“光福”之名。
雖有水鄉之名,但光福與人們所熟悉的水鄉大不相同。光福倚傍太湖,臨水而建,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漁村,自然山水構成了光福的主要景觀。光福古鎮顯得十分古舊,民居隱隱間透出古風,有限的幾條水道上,竟有宋代的古橋橫臥其上。民居群以光福寺為中心,寺院中的光福塔為古鎮的標志,該塔是一座舍利佛塔。登臨佛塔,但見整個光福古鎮踞山臨湖,遠處魚塘、農田井然有序,一派景色旖旎的江南田園風光。古鎮尚佛,除光福寺外,還有銅觀音寺和司徒廟。銅觀音寺原名光福神寺,始建于公元503年。宋康定元年(1040年) 一位農民在寺旁掘出一尊銅觀音像,該寺便更名為銅觀音寺,現存殿宇建筑為清道光年間所建。司徒廟在蘇州地區具有相當的知名度,位于遠處的鄧尉山麓,廟宇幽深,氣象莊嚴, 是為紀念東漢司徒鄧禹而建。寺院廊內有四株古柏,有1900余年的樹齡,傳為鄧禹手植。光福古鎮身居僻地,暗香浮動,素以遍植梅花的香雪海聞名江南。香雪海位于鄧尉山腳下,有“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之稱。隆冬時節,寒梅綻放,勢如雪海,醉人之香漫山盈谷。光福梅花有白梅、紅梅、墨梅、綠梅、美人梅等10余個品種。光福梅花有著悠久的歷史,為歷代文人所詠嘆。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江蘇巡撫宋犖來到光福游覽,題“香雪海”三字鐫刻于崖壁,香雪海之名由此而來。這里還有一方乾隆皇帝“鄧尉香雪海歌”御碑,保存完好。除了香雪海景區,光福鎮至太湖的公路旁和司徒廟后均辟有梅林帶。
由于地處偏遠,光福的旅游開發尚未形成氣候,來此游覽的人也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