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再需要考四六級、考研和出國讀書,我們還要學英語嗎?
在很多人心里,英語不是我要學,是必須得學。它的身份定位就是一門從小考試必須通過的基礎學科,要想取得高學歷的門檻,出國深造的語言關。
或者高級一點點,工作中與客戶交流、商務談判需要它,品牌要開拓國外市場走向國際需要它。總的來說,學英語是學習和工作的需要,英語僅僅是一種語言工具。
但科技發展到今天,各種高級翻譯軟件已經層出不窮,人工智能也越來越發達,語言障礙都可以被機器掃除,為什么還要學英語?
因為,語言工具之外,英語更是一種通道和途徑。
1 作為信息通道,英語帶你看更大的世界
「The of my are the of my .
語言的限制就是對我的世界的限制。 ? 」
換句話說,不學英語等于自絕于天下。
作為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英語的地位早在日不落帝國到處插小旗的19世紀就已奠定。現在,英國的國際地位雖然早已退后,但英語作為一種信息通道,仍帶你看向最先進最前沿的知識和文化。
你是為了學英語看美劇?哦,不,我是為了看美劇而學英語。 《越獄》《權力的游戲》《黑鏡》…… 相比之下為什么要學英語,中國影視行業的文化產品真的還需要好好提升思想、格局與內容設計。
討厭看美劇時在字幕與人物、劇情中來回切換的感覺,不用緊盯著字幕看劇的感覺真的很好!
語言作為一種通道和途徑,連接的是它背后的世界和文化。
更何況,許多時候,兩種語言之間的切換已經讓原汁原味的文化部分失真。每種語言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概念體系,想想我們漢語中的“關系”“紅塵”“風水”就知道。如果是在做研究看文獻,僵硬的翻譯版本就更礙事了。
讀一手文獻,看一流資訊為什么要學英語,軟件不需要費力找破解版,英語帶你去領域更多先進知識,更好地了解科技趨勢,更熟練便捷地運用高級工具。
2 作為社交手段,英語帶來潛在機會
1943年,中國的抗日戰爭正處于戰略相處階段,急需國際援助。肩負著特殊使命的宋美齡赴美求援,在美國國會發表了擲地有聲的演說。
這位身著旗袍,充滿東方韻味的女人,以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語向美國國會議員和美國人民介紹了中國人民奮力抗戰的艱苦歷程,以及戰勝日本比戰勝德國更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她不卑不亢,有理有據地呼吁國際友人駐華抗日,請求美國支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國會演講之一。
的確,「如果你用別人能理解的語言與對方談話,那么談話會進入對方的大腦。如果你用對方的語言與之談話,那么談話會進入對方的心里。」
蔣夫人的風采與才華,嫵媚與氣質不止打動了在場的美國議員們,在美國刮起了宋美齡風,連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忍不住贊嘆宋美齡是自己欣賞的為數不多的女性。
2003年十月蔣宋美齡去世時,美國《紐約時報》為這位曾三次登上《時代周刊》封面的女性發表訃文說,當時“無數的美國人被她的激情、果斷和美貌而感動,她在國會的演講讓整個華盛頓為止傾倒,從而為中國爭取到幾十億美元的援助。”
英語作為一種社交手段,掙得了國際形象和資源。那如果我既不是元首夫人也不是外交部大使呢?學英語還是可以帶來潛在機會。
2018年2月1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受邀訪華,首站抵達武漢大學開啟訪華之旅。江疏影作為中英靈動青春形象大使陪同梅姨出席本次活動并在“靈動青春”展示區致辭。
江疏影全程擔當翻譯,英文6的飛起,沒有半點兒交流障礙。
游刃有余地面對這一大場面的她,美得落落大方,優雅得體的舉止令一旁的保鏢都忍不住投去贊嘆的目光。
這一次的陪同出訪和活動致辭,無疑為江疏影掙得了無數好評,更讓公眾驚訝地發現娛樂圈里也有真學霸。
反觀之前由于尷尬的英語口語被迪奧官方撤換下宣傳片,還引得一片網絡群嘲的趙麗穎,也只能大方坦然地應對了。
哪怕在娛樂圈,英語學得好都可以在無形中為自己掙得機會,展示自我風采,帶來更多資源,何況是需要頻繁與客戶進行交流和商務談判的其他行業呢。
3.作為認知工具,英語更新思維方式
我們所講的語言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的時空觀、概念體系、因果邏輯以及對世界的感知方式都與之有關。
《科學美國人》曾經報道過一個案例:在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城西邊一個叫做波姆普勞()的原住民小部落里為什么要學英語,研究者找到了一個五歲的小女孩,請她指出北方。
小女孩毫不猶豫地指出了精確的方向,而當該研究者回到美國,隨機請一群專家教授指出北方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判斷正確。
導致這一差異正是由于使用語言的不同。
在該部落的語言里面沒有“前”、“后”、“左”、“右”等表示方位的詞語。人們描述空間位置時只能使用“東”、“南”、“西”、“北”等表示絕對方向的術語。正因為該部落的人時刻需要使用表示絕對方位的詞語,他們對方向的判斷非常準確。
「我們講的語言并不單純是思維的產物,我們的思維反過來會被語言所影響、塑造。」
曾經看到一篇討論“外國小孩為什么不怕寫作文?”的文章,講的是外國的基礎教育方式,還有英語的認知邏輯。
你一定也常有這樣的發現或體會:漢語中模棱兩可不定量的表述比比皆是;咱們的漢語真是博大精深,說話人到底幾個意思?又或者此語講究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哦!
那是因為漢語更加傾向于環式思維,注重抽象和整體認識,在語言上強調意識流,只要能表達出相應的意思,詞語和句子的形式有時候無關緊要。
而英語不同,它傾向于直線思維,側重于理性和邏輯。規范清晰的詞形和時代變化要求你表達一個清晰合理的概念;層層嵌套的句法要求你邏輯嚴謹,環環相扣。
曾有學者將中英文所體現出的思維差異歸結為四大表現:綜合型思維與分析型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順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本體型思維與客體型思維。
從英語的認知視角觀世界,再來反觀母語所塑造的世界,你會打開全新的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的差異往往決定著人生格局。多一種思維方式,多一份人生可能。
注:江疏影例子部分引用自本人原創長文
參考文獻:
[1]姜雅云. and [N]. , 1995.
[2]《科學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