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生活在水質很差的野生魚,它們也能生存呢?換句話說就是,為什么觀賞魚在魚缸內水質這么好會生小魚的觀賞魚有哪些,它們還是會死?水質差那就更不能活了?
野生魚的體質不是一般的棒,完全兩個概念
前幾年原生觀賞魚非常流行,很多魚友都會到野外去撈取各種小型原生魚。鳑鲏、蝦虎、麥穗、條紋小鲃、吸鰍、石斑魚、甚至于黑魚、國斗等等會生小魚的觀賞魚有哪些,無論是哪一個品種的原生觀賞魚,它們的體質都是非常棒的,抗病能力、抗不良水質的能力,都要比觀賞魚強很多倍。
但是,由于目前對于野生動物的各種保護措施,我們這里已經不能再購買地籠之類的物品了,也不可以隨便撈取這些原生魚了。
水體開闊、無人干預,接近自然,不是觀賞魚所能比擬的
就算是野外某些地方的水質差點,甚至于很差,那也只是相對而言的,或者說我們看起來是那樣的罷了。除非是各種化學物質或者農藥污染,否則的話,野外的水質再差,也比魚缸里的那一灣水要強很多,而且,密度也不會很大,畢竟是接近大自然的純天然環境,野生魚世世代代都在那里生存,無論是氣候、水質、溫度、食物,早就已經完全適應了,本身它們的適應能力就比觀賞魚強得多。所以說,就單單一個體質和環境,觀賞魚根本就沒法比。溫室里的花朵,憋屈的空間,人為的雜交和用藥還有所謂的改良,對比野生魚來說,觀賞魚就是溫室里的花朵。
就算是水質污染了,原生魚也可以自由選擇其他水域,觀賞魚可以嗎?根本沒得選擇,而且,大部分觀賞魚從生下來就開始吃藥、吃人工飼料,這個污染程度,比起野外的水質又如何?
觀賞魚幾乎從生到死,一直在吃藥,不管是魚藥、人藥,還是飼料里添加的藥物、增色劑還有各種水族試劑,它們的體質可能好嗎?
它們的適應能力也會很差,看起來我們好像提供了良好的過濾系統,良好的水質和水溫,但是,連最起碼的空間和密度,陽光還有大環境,都被剝奪了。更別說各種人為的雜交和改良,改的它爹媽都不認識了,連魚類最基本的技能,游動能力都無法有效保持,這個體質會生小魚的觀賞魚有哪些,怎么可能好呢?
為什么某些金魚一旦放到野外環境假以時日,體型就會迅速改變?再也不會是大鰭大尾?
那才是它們該有的體型,而且會迅速生長,生長到我們人工環境下,根本看不到的個體大小,而且還有可能在野外泛濫。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所以說,野外的水質再不好,那也是魚類的樂園,是最適合它們生存的環境。
觀賞魚只是為人類服務的,大自然才是為魚類服務的。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