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培訓體會
任景業
伴隨2022年修訂的《課標》落地,各地的培訓工作也相繼鋪開。這幾天陸續有老師問我寫培訓體會的“訣竅”。我文字碼了一些,其中也有培訓思考,但真正要說清楚如何寫培訓體會,我還沒有這方面的思考,一下子說不上來。經老師們這么問,結合公眾號中的推文想到了這幾條,供大家參考:
1、照單記錄式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
6月13日,我有幸參加了北京大學2017年“國培”項目科右前旗線下實踐活動,第一次接觸到了任景業教授的“分享式教學”,課堂的改變讓我印象深刻。
本次活動共有三項:
第一是任教授親自指導一節由二小白淑霞老師講授的《雞兔同籠》一課。
……
【三言點評】
這篇文章記錄非常詳細,按時間、按內容分塊寫,初看似流水,細看你會發現這位老師概括能力歸納能力很強,全篇能抓住主要內容來寫。
培訓中,有些老師思考不多,先流水式地詳細記錄下來,說明參與培訓時的態度是認真的,心態是積極的。
這是一種照單記錄式,也可稱為全景寫錄式。
2、有自己粗略的體會和感悟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在我的感受中,這是一節與我的實際教學差別極大的課,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聽課過程中我幾度替白老師著急,心想:“老師怎么不管啊?老師怎么不引導???老師怎么不著急啊…”但是整堂課后來的氣氛卻越來越好,學生的思維已經飛起來了。【三言點評】鄒老師寫出了自己看課時的焦急心情,文字不多,但寫出了鄒老師和我們老師們對工作的極高的責任感、使命感。文章是就自己最強烈的一處感受寫的,真實。這是文章的生命力。
3、寫自己的疑惑與不解,并進行思考解答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聽了前旗二小白淑霞老師和她的學生們的一節分享課—《雞兔同籠》。原本數學課給人的印象就是嚴肅、刻板,但是這節課,讓我體會到了數學課的感情與激情。整節課,沒有導學單,沒有老師引導,而是在出示了大問題后,孩子們就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從討論中發現問題,接著小組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最后再由小組展示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是一場孩子們思維與表達的博弈。我們前來學習的老師更是看得不亦樂乎!這才是我們向往的課堂?。 救渣c評】原有印象被推翻,看到與自己印象中不一樣的現象。進而以探究竟。
4、改變自己觀念的地方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
回想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主導,學生被動的聽,一問一答式,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雖然也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合理的分組,明確了分工,但有時對于合作的問題還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常常面臨的問題是小組長一個人獨占風頭,其他組員好像事不關己,充當著“看客或聽客”的角色,合作不主動,小組成員接到合作學習任務后不商量、不討論,要么自己埋頭單干,要么若無其事地做與之無關的事,并沒有真正參與到討論與合作中來,使合作流于形式。還有這種現象:在組織合作學習時,學生往往才開始合作幾分鐘,剛進入狀態,或是個別小組先完成了,我就怕時間不夠就急著讓各小組匯報,然后草草結束進入下一環節,整個合作過程老師還是參與其中,牽著走…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到老師角色的轉變,讓老師從主講身份,轉變為傾聽者,變為學生小組學習的合作指導者,鼓勵孩子說,給孩子說的機會,變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伙伴。并且真正走下了講臺,來到了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自在。
【三言點評】
陳老師結合自己平時的上課進行反思,對照,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5、與自己的經驗對照反思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
我第一次看到,一節課中,講課白老師只說一句話,把問題情境出示后,老師讓位,完全推翻以往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整堂課,由學生自己讀題,分析問題,獨立思考解決的方法,小組交流各自的解答方法,到講臺展學??吹梦遥@心動魄,擔心孩子們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能行嗎?但是,當我發現孩子們凝神靜思;在本上清晰地寫出解題的過程;和小組同學交流不同的解題方法;到講臺前,條理清晰地講解自己的解題方法,回答同學提出的疑問……這讓我驚訝、贊嘆,同時還有無數的疑問涌上心頭:孩子們能獨立學習,那以前我滔滔不絕的講課,是不是錯了?錯了,錯在哪兒了?如何改正?今后,我教學的路該怎樣走?……
【三言點評】
這篇文章可以放在疑惑類,也可放在反思類,但我單獨把這篇文章歸為一類,是因為對觀念的沖擊太大,全篇寫的多是“惑”,是“追問”,是“思考”。
6、培訓后的行動。
【文章及鏈接】
【片斷摘錄】心動必須行動。行動要知道怎樣行動?怎樣行動必須明白有哪些行動,也就是要先明確做些什么?【三言點評】
培訓的目的是改變實踐。柴靜《看見》一書的第九章的題目是《因為相信,所以存在》,我們一線老師的培訓不是僅讓你停止于相信,而是要付出行動。因為行為,才能改變。因為行動,所以存在。
7,有條件與培訓引導者對話。
【文章及鏈接】《【片斷摘錄】
在內蒙烏蘭浩特科右前旗王新穎老師問我:“前幾天北京林業大學的教授到我們學校聽課,說我們落后他們幾十年。您了解到的教學方式之間的差距最多有多少年?!?/p>
這個問題還真是第一次有人問及。以前有人談到過分享式教學的全面推廣與普及會需要多少年。我說應當需要100多年的時間。當時有人不解,我談到當前我們教師們缺乏的內容,談到當前的文化環境,不得不說100年也是一個很理想的預期?!倌旰?,我們的教育現狀如果真的得到全面的改善,我們的孩子幸矣!
【三言點評】
這一篇與前面所舉案例并非一類,但卻與我們的“寫”有很密切的關系。與培訓引導者對話,你可能會因此而產生有別于他人的思考,因為你獲得的信息具有你個人專屬的性質。
與培訓引導者對話,說出自己的困惑和不解。會促進雙方的深入思考。我每到一地,總喜歡和老師聊天,這可以了解到老師們更多真實的想法,也會使自己的培訓更接地氣,更受老師歡迎,也給自己的研究注入一種持久的動力。
與培訓引導者對話方式很多。不像我參加工作時,只能靠寫信,并且寫信的地址還不具體,現在我們可以和培訓專家面對面,可以利用網絡聊天,可以電郵,……
這幾篇文章都來自分享式教學公眾號。這個公眾號上的文章除了我的思考之外,大多數來自我們一線教師,粗略可分三類:
第一類:老師們的實踐。
第二類:老師們的培訓體會
第三類:老師們的讀書
這三類中“實踐類”占的內容最多。但又與“讀書”“培訓”有關。實踐是分享式教育教學理論的實踐,理論的得來不是來自讀書自悟,便是來自培訓時的啟迪。通過面對面地交流進行實踐的畢竟還是少數。
因為是讓“寫培訓體會”,這就有思考:落實在寫上,寫什么?怎么寫?什么時候寫?既然是寫培訓體會,一定要有“結合”?!罢l”和“誰”的結合?可以“培訓中的某方面內容”結臺“自己的體會、困惑、經驗、認可、改變、嘗試、驗證……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有了結合點再寫就容易了。
現在我們回頭看幾個案例,這七個案例有五篇是我應北京大學邀請,在內蒙科右前旗一次培訓中的反饋。這五篇不是全部,僅為舉例的需要而選。你會發現,寫培訓體會的入口還是很多的。
相關主題鏈接
您的教學存在這樣的現象嗎?
教而不智,嚴而生恨,
學而不慧,習而生厭。
讓我們攜手一起:
尋找能解放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方式!
尋找能順應孩子天性的教育教學方式!
尋找能完善思維結構的教育教學方式!
尋找能適應創新社會的教育教學方式!
探索路上,期待有您!
詳見《分享式教育教學叢書》或關注本公眾號"分享式教學——任景業"()
可在微信右上方搜索“分享式教學+關鍵詞”閱讀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