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是新課改的重要目標之一,為此,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在這里將自己的經(jīng)驗分享給大家。
一、確立課堂教學目標
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第一步。為了將目標落到實處,要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特征設計教學方案,找準教學的起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可以如下展開活動:(1)初步感知(2)演示重點(3)活動拓展(4)課堂鞏固。
二、適當加快課堂節(jié)奏
適當加快課堂節(jié)奏,維持學生的參與度。每堂課都必須有充分的預設,圍繞目標設計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充實課堂,使人人有事做,個個有興趣。對于那些反應相對遲緩的學生來說,較快的學習速度與同伴高漲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激勵他們奮勇向前。
三、創(chuàng)設教學問題情境
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如教學內容相對枯燥時,可增加相關的游戲活動,在學生與老師的同臺競技中,主動投入新知的探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四、 引導學生探究新知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必須把教師的“教”變成學生的“學”,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高結構設計、低結構實施”,強調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和嚴密推進,落實目標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追求邏輯思維等高認知的活動,同時在具體實施中也強調以“全神貫注”為基礎,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能動性。
高效課堂、翻轉課堂、智慧課堂……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關于課堂教學變革的模式可謂豐富多樣。筆者以為,我們不能對一種課堂模式寄予太高的期望,永遠不存在一種足以囊括各種教學內容的萬能課堂形態(tài)。我們只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探尋最適合自己當下之境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所以,我們提出的“高效課堂”也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