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燕老師的講座《幼兒行為觀察在課程實施中的運用》中,她首先就談到了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觀察?虞永平教授曾經說過:“觀察是了解兒童的起點。”這其實也能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作為幼兒園教師,觀察兒童、了解兒童也是我們進行有效指導的前提。幼兒園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多時候我們要從他們的行為、表情中解讀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工作對象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
在明確了觀察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幼兒、幫助幼兒發展的方法后,施老師結合實例圍繞應該觀察些什么?如何進行觀察觀察?向我們作了具體的闡述。其中關于觀察方法的介紹與我們的日常工作息息相關。結合我們的工作實踐,不難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描述法。以班級觀察墻為例,我們大都采用這種方式,記錄好觀察時間、地點,然后用白描的方式記錄幼兒此時此刻的表現,包括行為、語言、表情等,幫助我們回顧時再現當時的場景。但是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帶入一些主觀的描述,施老師在講座中以連續觀察為例,介紹了一種他們正在使用的觀察記錄的方式,記錄有觀察的基本信息、具體的觀察記錄和行為分析三個模塊組成幼兒園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培訓心得,這與我們日常的游戲記錄表不謀而合。其次施老師還介紹了評定法。這類記錄方式通常是在教師一定的預設下進行觀察。目前我們每月對幼兒進行的評價表就類似于這種形式。結合本月開展的主題,提煉出五大領域的發展目標,再結合幼兒在本月中的表現,通過星級制,讓老師、家長都能更清楚的了解幼兒的發展水平。
活動的最后,老師提出了三點關于教師在開展觀察時需要注意的點,其中提到了要“盡量控制各種影響觀察結果的因素”。結合我們目前正在開展的以視頻形式記錄幼兒游戲行為的實踐,我們還有許多問亟待解決。例如,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園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培訓心得,幼兒是在不斷活動的。當我們選定了觀察對象之后,進行觀察這一舉動本身,會使兒童的行為方式發生改變。尤其是需要利用手機鏡頭不斷追隨著一名或多名幼兒時,在我們這樣“明目張膽”地觀察下,可能會變得拘謹或有點尷尬,也有可能表現得特別美好。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表現,都不能達到我們觀察的真正目的。如何讓我們的記錄、觀察變得“悄無聲息”幼兒園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培訓心得,也是我們在不斷操作過程中需要慢慢探索的。
正如施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看≠觀察”,觀察觀察,觀為看,察為思。除了有效的“看”,我們還需要對幼兒的行為表現進行細致的分析。而這些“分析”需要一定的理論依據及經驗儲備。《指南》、《核心經驗》等應該是我們進行幼兒行為分析必備的工具書。其次我們要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實際的游戲中,幼兒第一次操作與多次操作之后表現出的行為、語言都是不同的。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對幼兒的行為進行分析,讓我們的觀察變得有效,最終能根據有效的觀察對游戲、活動進行調整,形成“觀察——實踐再觀察——再實踐”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