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琴與學琴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現代家長都喜歡讓孩子學琴,估計不少孩子一暑假都在上才藝班。
中國人學琴有歷史,中國一直有“伏羲制琴”、”神農制琴”這類說法,可見中國人學琴的歷史有多么悠久。雖然傳說中的中華人文始祖親手制琴一說并不可靠,但反映的文化信息還是有意思的。
(操琴)
在古代古琴名琴,學琴屬于“六藝”之一的“樂”的范疇。
從《周禮》所記來看古琴名琴,在西周時,中國的音樂教育和樂器種類已相當成熟和豐富。據《周禮·春官》,在以諷刺周天子過失為主題的詩歌朗誦會上,就要使用琴瑟來伴奏。
琴與瑟是兩種樂器,琴弦少,而瑟弦多,兩者皆是弦樂,實際都是琴,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古人學的琴多屬這一類,與現代流行鋼琴完全不一樣。
(曾國墓地出土的古琴)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琴在先秦時已是貴族日常音樂生產中必不可少的樂器,許多先秦貴族墓葬中常有發現。中國最早的一把琴,便是從湖北棗陽郭家廟春秋早期曾國墓地曹門灣墓區的86號墓中挖出來的。
曾國墓地出土的這把古琴,屬于“半箱琴”,距今約2700年。琴長約92厘米,寬約35厘米,通體略似高髻人形,箱體整木斫成,髹黑漆。
(出土古琴)
在發現完整大型打擊樂器編鐘的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也曾發現一把古琴,因有10根弦,被稱為“十弦琴”,此把古琴比曾國墓的半箱琴要晚300年,至于之后發現的琴就更多了。
隨葬音樂器材,是古代愛好音樂帝王、貴族的必備。南宋理宗趙昀死后收斂時相當講究,身下墊的是錦繡軟緞,金絲串起來的細竹席子,頭枕“七寶伏虎枕”,腳踩一把“穿云琴”……這把琴的來頭可大了,據說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楊貴妃用過的。
(宋徽宗趙佶操琴)
很可惜,讓楊輦真伽一伙盜墓者盜走了,不知下落。
趙姓宋朝皇家猶愛琴。宋徽宗趙佶字畫皆精,還是操琴高手,他在其放青銅器等貴重藏品的宣和內府內,特設“萬琴堂”,廣羅天下古琴名品。據說,最好的琴叫“春雷”,是唐朝制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人張應文《清秘藏》里提到了這把琴:
“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后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歿,挾之以殉。”
(古人學琴)
這把“春雷”琴很傳奇,金人滅北宋后,將宋宮珍寶悉數運往燕京,其中就有“春雷”琴,為金章宗所有,收藏于金朝的承華殿中。如宋理宗趙昀一樣,金章宗完顏璟死后,將此琴陪葬于他的陵中。
金章宗的墓叫“道陵”,位于今北京房山區大房山,沒有想到的是,在隨葬地下18年后,這把名琴竟然重現人間。此即張應文所謂:“凡十八年,復出人間,略無毫發動,復為諸琴之冠。天地間尤物也。”
(古墓發掘現場)
這是怎么回事情?《清秘藏》中沒有交代,但可以知道,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被盜墓者盜出來的。
后來,“春雷”琴為元宮收藏,朝廷將之賞賜給了當朝丞相、喜歡操琴的耶律楚材。一直到民國,此琴尚在,由何冠五、汪景吾、張大千等名家先后收藏。
現代孩子學習用琴,家長喜歡買價格不菲的高檔名琴,古代也這樣,名琴、名人用過的琴便十分搶手。
(張大千)
(操琴圖)
《淮南子·修務訓》中有這樣的說法:“琴或撥剌枉橈,闊解漏越,而稱為楚莊之琴,側室爭鼓之。”大概意思是,歪斜不正的琴,哪怕是琴身破損,如果有人說他是楚莊王用過的古琴古琴名琴,富人家的妻妾都會搶著用。
針對名琴的過度消費現象,當時有識之士呼吁,不要認為名琴就是好的:“鼓琴者期于鳴廉修營,而不期于濫肋、號鐘。”
(漢宮樂事)
“濫肋”、“號鐘”都是古代名琴,傳說古代著名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由此名聲大振,被看成是中國古代第一琴,后來此琴傳到了伯樂齊桓公的手中,還留下了“伯樂識千里馬”佳話。
“號鐘”這樣的名琴太貴了,一般人學琴也沒有必要用這樣的琴。所以古人認為,只要聲調雅正和諧就是把好琴。
這一觀點,是值得現代許多家長借鑒和思考的,有的家長省吃儉用,為孩子買高檔琴,其實只要音律準,不誤學琴就行了。
(清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