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十有八九為正調定弦,如《梅花三弄》、《流水》,然古琴曲并非全是正調定弦,如《陽關三疊》、《搗衣》等曲,現代琴人統稱這些調式為“外調”。
對于初習琴者來講,“外調”的定弦并非一件易事,現代一些琴學教材雖然也標明了各種調式的定弦方法,但多數初學者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道理難以知曉。本文便試著從另一個角度加以簡單的剖析,以饗初學者。
古琴外調的舊稱,五花八門,有稱之為“某某調”的,也有稱之“為某某均”(“均”古通“韻”)的,甚至還有用與聲律毫無關系的個人感受來命名的,如“泉鳴調”、小碧玉調”等。
此處的“某某”,有用十二律代指的,如黃鐘調、黃鐘均,蕤賓調、蕤賓均等,也有用五聲代指的,如宮調、宮均,徵調、徵均等,一種調式,多種稱謂,甚至不同的調式有著相同的稱謂(如正調與緊五弦均有“仲呂調”之稱),其實這均是琴家的仁智之見,不同的觀察角度得出的不同結。
“橫看成嶺側成峰”之理也。律呂也好,五聲也罷,其實在古代并非有固定的音高,均為相對的一種音階,所以此處的調也只是一種稱謂而已,本非有著實質的“調高”關系,有用心者自可根據上面的提示一一找出各調名稱的由來,本文便不做詳解。
古代的轉調原理多為“十二律旋相為宮”,即以十二個律位分別一種調式中的“宮”(即現在首調唱法中的1),但古琴僅有七弦,且不雜二變,遠不如弦鐘或編磬等樂器容易“十二律旋相為宮”,所以實際運用上并沒有十二個調。
歷代琴人通常是先定一調為范(多用三弦為宮的正調),然后以此為基礎,或緊或慢琴弦,使此調中的五音分別做為新調中的宮(1)。
為使初學者明白,我暫把古琴的這種調弦方法稱為“七弦旋相為宮”,即七條弦分別為做一次新調中的“宮”(1)音。古琴雖有七弦,然通常有二組弦為同聲的位半關系(即八度關系),所以“七弦旋相為宮”實質為“五弦旋相為宮”。此種變調方法在某種意思上類似于民間所說的“五調朝元”,然“五調朝元”常指樂曲的一種變奏方法,而此處則是通過改變宮的位置而得到一種新的調式,所以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然原理類似。
古琴的七條弦中,小勾間①里弦九徽與外弦十徵的兩處泛音,除宮弦②和角弦這一組小勾間外,其它兩弦此處的泛音均相高,大勾間③里弦七徽與外弦九徵的兩處泛音,音高也相等,無一例外。所以,根據這兩個泛音等高的原理便可以調弦,或緊或松,一一對應,這也是泛音調弦的一個重要依據。
為何宮弦和角弦這一組小勾間的兩處泛音不等呢?答案便是:“音始于宮,宮無母聲”,“音窮于角,角無子聲”。清角(4)和變宮(7)為宮、角二音的母和子,而古琴僅用五聲,不雜二變,清角(4)和變宮(7)這兩個變音古琴多不用,故稱為“宮無母聲、角無子聲”。
泛音如此,按音也同此理,所以宮弦十徽與角弦九徽的按音均不常用,通常采用的是宮弦十徽八分的角(3),角弦八徽五分的(宮),這也是辨別宮、角兩弦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