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具,屬于樂器輔助工具領域,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快速的古琴上弦工具。
背景技術:
古琴的琴弦,其弦頭依靠打成結的“蠅頭”套在“絨扣”內,通過轉動“琴軫”帶動“絨扣”來實現調音,而弦尾則纏繞在琴背面的“雁足”上,以此形成張緊調音機構。為了安裝琴弦,傳統的方法是,在將弦頭的“蠅頭”套在“絨扣”內之后,將琴頭向下,琴面向左,琴底向右,倒豎于地板的軟墊上。將“雁足”向外,琴面右側緊靠胸前,以左手攏住琴身,右手拉住琴弦尾部,繞過琴尾的“龍齦”。預留琴弦長度超過雁足20-25厘米之后,將剩余的弦卷繞在卷緊的手帕或小毛巾上,然后以右手緊握繞好琴弦的手帕,使琴弦保持緊貼底板,用力向下拉緊琴弦。同時以左手大指在琴面一側撥響該弦,審定音高是否基本符合要求。待音高達到要求之后,右手拉弦由雁足之間的內側繞向琴體邊緣的外側。需要將弦緊貼琴底,緊繞在雁足根部,邊繞邊轉手帕放出琴弦。其過程中需要盡力保持右手的拉力不變,不可松退。繞滿三到五圈后,在保持不松勁的情況下,以左臂攏住琴身,以左手按住雁足上的琴弦不使松脫,騰出右手將手帕放掉,再以右手捏住琴弦,保持琴弦繃直,繼續將剩余的弦繞在雁足上。剩下最后約5厘米弦尾時,將它塞在這條上好的弦與琴底板之間壓住固定。如此將一至四弦先后順時針纏繞于外雁足,將五至七弦先后逆時針纏繞于內雁足即可。由此可見,古琴徒手上弦需要經歷琴弦拉伸、撥弦審音、穩定琴弦和纏繞琴弦四個關鍵步驟。
傳統上弦方法復雜、費時、費力,而且要講究技巧。尤其是要求在繞弦時不能松勁,否則便需要重新來過。古琴“上弦難”的問題廣受歷代琴人的關注,改良方案也層出不窮。但是現有的方案會對古琴琴體本身進行改造,或附加破壞古琴傳統外觀的附件裝置,因此其實施受到限制而未能被廣泛采用。為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可快速上弦的工具。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快速的古琴上弦工具,從而解決了以往古琴上弦方法復雜,上弦費時、費力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快速的古琴上弦工具,包括半圓形的基板,
所述基板上設有兩個雁足卡口,兩個雁足卡口之間通過卡板隔開;所述基板上設有繞弦組件,所述卡板端部設有壓弦組件。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繞弦組件包括第一軸,第一軸固定在基板上,第一軸外套設有繞弦輪,繞弦輪上設有兩個穿弦孔,繞弦輪底端設有護弦槽,繞弦輪內設有雙向棘輪。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壓弦組件包括壓弦墊板,壓弦墊板中部設有第二軸,第二軸貫穿壓弦墊板并與卡板固定連接,第二軸外設有鎖緊螺母。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卡板端部設有固定圓柱,固定圓柱位于壓弦墊板后側。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雁足卡口的大小與古琴上雁足弦柱的大小相配合。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基板背面粘貼有軟革或橡膠類軟質材料。
在以上技術方案基礎上:所述固定圓柱的直徑大于第二軸的直徑,固定圓柱由木質材料制成。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中的上弦工具可以輕松快速的將古琴的弦纏繞在雁足上,并且在上弦過程中弦的張力恒定,從而使上弦調音可以一次性簡單輕松完成,簡化上弦方法,減少上弦所需的時間,避免了斷弦風險。此外,此上弦工具使用簡單方便,省時省力,制造成本低,易于批量生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視角的結果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中標記:1-繞弦輪;2-雙向棘輪;3-第一軸;4-基板;5-壓弦墊板;6-鎖緊螺母; 7-第二軸;8-穿弦孔;9-雁足卡口;10-卡板;11-護弦槽;12-固定圓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一種快速的古琴上弦工具,包括半圓形的基板4,
所述基板4背面粘貼有軟革或橡膠類軟質材料,基板4上設有兩個雁足卡口9,兩個雁足卡口9之間通過卡板10隔開;所述基板4上設有繞弦組件,所述卡板10端部設有壓弦組件;所述繞弦組件包括第一軸3,第一軸3固定在基板4上,第一軸3外套設有繞弦輪1,繞弦輪1上設有兩個穿弦孔8,繞弦輪1底端設有護弦槽11,繞弦輪1內設有雙向棘輪2;所述壓弦組件包括壓弦墊板5,壓弦墊板5中部設有第二軸7,第二軸7貫穿壓弦墊板5并與卡板10固定連接,第二軸7外設有鎖緊螺母6;所述卡板10端部設有固定圓柱12,固定圓柱12位于壓弦墊板5后側;
本實施例使用時,古琴上弦工具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將弦尾頭部穿入穿弦孔8中(按左右位置選擇其中一個穿弦孔),將弦引入繞弦輪1 底部限位的護弦槽11中;此步驟中護弦槽11可以防止弦發生移動而移出繞弦輪1;
2)將基板4通過雁足卡口9外側掛在雁足內側并緊貼雁足根部,轉動繞弦輪1將護弦槽11中的弦轉繞壓住從穿弦孔8穿出的起始位鎖緊,此步驟可以保證弦尾部充分壓緊,在下一步驟收緊弦的過程中保證不松動;
3)將鎖緊螺母6向上移動,將琴弦輕移至壓弦墊板5下方,并保持琴弦在旋轉繞弦輪 1與固定柱12的公共切線方向,保證了張弦時弦的位置變化對弦的外表面的可靠保護;
4)旋轉繞弦輪1收緊琴弦,在旋轉繞弦輪1的同時進行調音,繞弦輪1的棘輪機構能自鎖保持弦的張力,當收緊琴弦達到標準音高后停止轉動繞線輪,此步驟可以通過旋轉繞弦輪1實現古琴的調音,從而省卻過去純手工拉弦時一邊調音一邊收弦而不好控制手拉弦的張力造成的跑音跑調上弦失敗的問題,簡化上弦調音步驟,節省時間和精力;
5)將鎖緊螺母6旋下緊壓壓弦墊板5;此步驟可以通過壓弦墊板5和鎖緊螺母6的作用,使弦頭至此固定點保持相應音高所需的張力鎖定不變,從而方便后續將弦尾固定到雁足上,而固定弦尾的過程中,由于前段弦已經鎖緊而不會改變弦的張力,從而不會改變已經正音弦的音高;
6)調節旋轉繞弦輪1上棘輪控制方向,反向旋轉繞弦輪1,松退出穿弦孔8中的弦尾段;此步驟可以方便后續對弦尾段的固定;
7)將退出穿弦孔8的弦尾段拉緊并固定到雁足上;此步驟可以在弦張力不變的情況下將弦尾固定在雁足上,保證古琴已經正音弦的音高;
8)松開鎖緊螺母6,輕移本上弦工具將壓弦墊板5下的弦輕移出即可完成此弦的上弦與調音工作;
9)重復上述步驟,完成余下琴弦的上弦與調音。
實施例2
如圖1-3所示,所述基板4背面粘貼有軟革或橡膠類軟質材料;
本實施例使用時,基板4背面粘貼有軟革或橡膠類軟質材料,可以防止在使用上弦工具進行上弦的過程中,上弦工具對古琴造成刮花或碰傷。
實施例3
如圖1-3所示,所述雁足卡口9的大小與古琴上雁足的大小相配合;
本實施例使用時,雁足卡口9的大小與古琴上雁足的大小相配合可以保證上弦工具能輕松穩定的卡在雁足上不會滑動,從而保證上弦的穩定性,提高上弦及調音的準確性。
實施例4
如圖1-3所示,所述固定圓柱12的直徑大于第二軸7的直徑,固定圓柱12由木質材料制成;
本實施例使用時,固定圓柱12的直徑大于第二軸7的直徑,固定圓柱12由木質材料制成可以防止拉弦的過程中弦在第二軸7上發生滑動摩擦,從而造成弦的損壞。
如上所述即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前文所述為本實用新型的各個優選實施例,各個優選實施例中的優選實施方式如果不是明顯自相矛盾或以某一優選實施方式為前提,各個優選實施方式都可以任意疊加組合使用,所述實施例以及實施例中的具體參數僅是為了清楚表述實用新型人的實用新型驗證過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仍然以其權利要求書為準,凡是運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結構變化,同理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