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明
編輯|青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房產繼承律師費是多少錢,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一句“你給我房子,我給你養老”這樣的看似不成文的協議,卻讓一位律師和一位老太進行了長達近30年的拉鋸戰!
在這場協議被眾人知曉時,大家都無一例外的稱贊律師的精明和睿智,每個月只用支付2400法郎給一位馬上百歲的老人就可以獲得一棟大房子,這樣穩賺不賠的買賣可不是哪里都有的。然而,這個故事的結局可謂是峰回路轉。
這場47歲的律師和90歲老太的交易,人們都以為律師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因為世人總習慣把狹隘見聞拿來做經驗主義的判斷。
與其他擁有雙面性的結局不同,大家都覺得律師這次肯定是要賺大發了,所有人都在恭喜律師,甚至有人提前祝賀他喬遷新居。
可是,這份協議卻在22年后化作了茶余飯后的笑談,并且此事處處都充滿了荒誕。
那么,律師和老太的這份協議最后結果如何?他們之間又發生了什么?律師能夠順利拿到房產么?
大多好物不牢固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的法國阿爾勒,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珍妮·路易斯·卡爾曼,出生在富商之家,從小過的順風順水。
牽強的說,珍妮和藝術還有點關系。1888年房產繼承律師費是多少錢,梵高在珍妮家的商店買過一只鉛筆,而他就是用那只鉛筆完成了舉世震驚的畫作《向日葵》。
珍妮在結婚的年紀嫁給了自己的遠房表哥,她和上世紀的其他女性不同,持續爆發的世界大戰并沒有給她的生活帶來半點影響。
因為珍妮的家庭被隔絕在一個象牙塔中,結婚之后她仍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童年到中年,她的生活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唯一細小的變化可能是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在此期間,法國先后經歷了工業大革命和普法戰爭,成千上萬人因此喪命,可是珍妮的生活卻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在中國有句古詩叫做“大多毫無不牢固,彩云易散琉璃脆”在持續大半生的幸福之后,噩耗接二連三的來勢洶洶,不給她任何喘息的機會。
在她59歲時,女兒因肺炎去世,這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珍妮無所適從,緊接著丈夫也離開了人世,而她荒誕的人生也隨之拉開了帷幕。
一個已到遲暮的老人經歷這這些是何其的殘忍,如今只有外孫還在人世,她將外孫當作女兒的延續,但是往往天不遂人愿,在不久后的幾年里孫子也跟著去了。
無人能懂的她心中的悲傷,縱然有千萬句話想訴說出口,可是傾聽的人卻早已不在,那些愛與痛早就化做一波秋水,靜靜的蕩漾在珍妮心中。
親人的離世從來沒有都都不是如驟雨狂風般的悲痛,而是一直延續的感傷。在夜深人靜時珍妮常常想起當年子孫滿堂的場景,再回看今夕圖留她一人。
歷經大半生,家人紛紛離世,這幅光景不免讓人想到了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面的遭遇,他的女兒同樣早早的就離開了人世。
此外,余華老師的《活著》當中也有著類似的橋段,不同于余華老師的《活著》,珍妮一家并沒有在大時代背景下那樣的遭遇,而是平靜的生活被突然打破。
別人經歷的痛苦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而珍妮的痛苦卻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珍妮一個人住在偌大的房子里懷緬自己的前半生,她所有的親人都在災難中去世,有人嘆過命運的不公,也有人說人各有命,生死離別乃是世間常有之事。
就如楊絳先生所說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人間并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會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人們對于珍妮的遭遇進行了諸多評價,然而他們都沒有考慮過,珍妮的生活究竟該如何持續下去。
一位90多歲的老人甚至連照顧自己都成問題,又該如何去維持日常開銷?
人性的展露還是利益的驅使
一位律師在得知這件事情之后火速找到了珍妮,提出要給她養老,面對這樣的請求珍妮自然是無法拒絕。
畢竟親人都已離去,自己茍活在世間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然而,后面的談話讓珍妮知道這件事并沒有那么簡單。
珍妮的丈夫在世時,她過的衣食無憂,自然也購置了一處不錯的房產,而律師也并不是慈善家,他要的報酬正是那棟房子。
珍妮仔細斟酌了一下,既然兒女都已離世,這偌大的房子也無人繼承,家對她來說也僅僅是一個歇腳的地方。
所以,這個條件對于珍妮來說不算什么,待自己撒手人寰,將房子當做律師贍養自己的報酬也未嘗不可,于是她便同意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普天之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這件事情一出在當地引起了小轟動。
大家一邊恭喜珍妮從此以后沒有后顧之憂,一邊又在恭喜律師不久后喜提新房,畢竟一個90歲的老人能活多久數手指頭都能理清。
置死地而后生
和律師交易后,珍妮并沒有如大眾所預想的那樣終日郁郁寡歡,最后在悲寂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恰恰與之相反,珍妮不久后便開始了她人生的新篇章。
看到這里,可能許多人都感到非常困惑,一位90歲的老人要如何開始新的生活?她連基本活動可能都成問題又該如何自理?
其實珍妮的情況和同齡人比起來可以說是一股清流,她不像其他老年人一樣步履蹣跚,無論從精神面貌上,還是肉體上,珍妮看起來都特別年輕。
90歲的珍妮仍然在擊劍,她堅持這項運動其實已經許多年了。在珍妮的外孫離她而去時,她迫切的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所以她就選擇了擊劍。
然而,擊劍項運動對一位普通老人來說都是非常吃力的,更何況是一只已經腳踏進棺材的珍妮。
后續的發展也漸漸的偏離了律師原本的計劃。珍妮在90歲高齡也從未想過戒煙戒酒,甚至還學起了自行車,這是多么的荒誕。
人們紛紛開始懷疑,眼前的這位老太究竟是不是真正的是珍妮。
“我非我”
流言蜚語來勢洶洶,一部分人對珍妮的身份產生了懷疑,他們覺得眼前的這個活力滿滿的老太并不是珍妮,有些人甚至認為,當初死于肺炎的人其實才是珍妮而不是她的女兒。
因為,當時的法國有遺產稅這項制度,而這個遺產稅的稅率高達45%,珍妮夫婦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氣的富豪,珍妮的女兒作為獨生女,如果要繼承遺產就要上交一筆巨款,所以她就開始了自己的偽裝之路。
有人發現,在珍妮以長壽出名后,她讓人將家里面以前的照片都清理了。然而,要將自己的信息從世界上完全抹除難如登天,這個世上也從來不缺細心的人。
人們通過一些渠道獲取了珍妮母女的照片,他們驚訝的發現,珍妮的女兒無論怎么看都更像“珍妮”。
當然,這也僅僅只是人們的猜測,根本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所以沒有人去捅破那層窗戶紙,雖然后來有一位俄羅斯的數學家來“打假”,但是珍妮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隨著時間的推移,珍妮的身體狀況并沒有出現急轉之下的情況,她甚至在100歲高齡還能去公園去騎自行車,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觀,甚至可以登上頭條新聞。
一位百歲老人可以獨立行走,甚至去騎自行車,這就像一位奄奄一息的病人去玩蹦極一樣奇怪。
現在,我們的視角來到另一位主人公身上。幾十年間,安德烈如他所保證的那樣,每月支付珍妮2400法郎的養老費。
安德烈原本以為珍妮在不久之后就會離世,可他萬萬沒想到,珍妮的身體一直都非常健康,而他所付出的金錢也即將超越房子本身的價值。
這個情況與安德烈所想的背道而馳,事情的發展也逐漸脫離了安德烈的控制,這一點讓他了產生了惶恐,這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好像要賠的血本無歸了。
安德烈無法繼續裝作若無其事了,他的資產都在這場“拉鋸戰”流逝了,缺乏時效性這一點就把安德烈打的措手不及。
他不再年輕,也不再有時間能夠繼續與珍妮耗下去,但是他又無能為力,因為珍妮的身體不僅沒有衰弱,還遠超同齡人。
人性的考驗
這時有人悄悄給安德烈提了建議,對方建議他把珍妮就地解決,畢竟一個一百多歲的老人突然離世,外人也不會有所懷疑。
不過安德烈并沒有選擇這樣做,他仍然堅持支付珍妮的養老錢,二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即便是他支付的費用早已超過了他的預期。為此,珍妮還特意給安德烈寫信,感謝了他這么多年的幫助。
幾年后,安德烈的身體狀況開始急轉直下,已經不足以支撐他繼續等待了,然而他還是告訴自己的孩子,即便是自己去世了,也要按照協議上的內容繼續支付珍妮的養老金。
這么多年過去,珍妮和安德烈之間關系,早已不是出現在一張契約上面的兩個名字了,有些情,有些恩,讓兩人跨越了年齡這條鴻溝,說朋友太生疏,說親人又太牽強。
安德烈這么多年一直都在行使孩子的義務,為珍妮盡孝。兩個人都在和時間賽跑,比誰能夠活的更久。
114歲時,珍妮甚至去參演了電影《文生與我》,并在其中扮演自己。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孩追夢梵高的歷程,而珍妮也在其中講述了兒時的事情,以及她對梵高的辣評。
117歲時,珍妮的雙眼早已無法捕捉世間的美好,入目皆是一片模糊,她不愿麻煩別人為她點火,所以選擇戒掉了香煙。
不久之后,安德烈去世了,他終究沒能像30年前那樣如愿以償的得到這棟房子,而三十年前的那場賭約也在三十年后化作了一團泡影。
在安德烈去世兩年后,也就是1997年8月4日,珍妮也撒手人寰了,這位老人終究是沒能擋住歲月的侵襲。
如今,我們在搜索引擎上查詢“1997年8月4日發生了什么大事?”,第一個詞條就是“已證的最長壽者珍妮.路易斯.卡爾曼去世”。
這位百歲老人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又從工業時代跨越到互聯網時代,并于晚年開始了她不同凡響的人生。
珍妮漫長且孤獨的三十年時光終于結束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她得到了解脫。
珍妮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僅憑后人寥寥幾句書中言根本無法概括,就如紅樓夢一樣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
雖然在遲暮之年受盡挫折,但是困難沒有打倒這位頑強的女性,她仍然頑強的與命運對抗著,追求著自己的熱愛的一切。
這種生活的態度無論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不應該被苦難打倒,日出之美脫胎換骨于最深的黑夜,命如紙薄應有不屈之心,生如螻蟻也當有鴻鵠之志房產繼承律師費是多少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