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廣州市松園白云廳,演奏家李蓬蓬用千年古琴“九霄環佩”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演奏了《流水》。在李蓬蓬之前,父親李祥霆是這張古琴獨一無二的演奏者。本周,《面對面》專訪李祥霆、李蓬蓬父女。
古琴今韻
記者:當你知道要為國家元首演奏的時候,作為演奏者心里會有忐忑嗎?
李蓬蓬:演奏本身是無所謂的,因為你給誰彈琴都是一樣的,作為演奏家這是你起碼的職業道德。
記者:兩位國家元首作為你的聽眾的時候,你想傳達給他們什么?
李蓬蓬:我就想把古琴最好的、最完整、最豐富的那一面讓大家聽到。
廣州演奏時所用的古琴,是收藏家何作如的私人珍藏,名為“九霄環佩”,制作于唐代,傳世至今已有1267年。目前,“九霄環佩”存世僅有四張,其他三張分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及遼寧省博物館。此次,李蓬蓬有幸第二次演奏“九霄環佩”,邀約是由琴主何作如發出的。
李蓬蓬:他很著急讓我過去,說你先過來“醒琴”。
記者:我們生活里熟悉一個詞“醒酒”,但是聽說“醒琴”是第一次。
李蓬蓬:確實挺奇妙的,我當天晚上到他家的時候,有可能是那幾天下雨很厲害,有可能因為門窗都開著,我覺得聲音還是沒有太出來,我就當天晚上彈的時間比較長。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去聽著,我就覺得好像好一點,好像通一些了。就每天彈,覺得聲音真的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它這個好是因為什么?
李蓬蓬:其實就是好久沒彈,通過張力讓它聲音再發出來。
記者:這個曲目是自選的還是規定的?
李蓬蓬:他們問想彈什么曲子,我就說我想彈《流水》,因為古琴最有代表性的,時間又沒有那么長的曲子就是《流水》。
《流水》不僅是流傳千年的琴曲,更承載著一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傳奇。相傳,春秋時期的著名琴師伯牙在荒野中彈琴,樵夫鐘子期不期而至。彈奏時,伯牙心里剛想到高山,鐘子期便說“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繼而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從此“知音”成為中國文化中指代心意相通最高境界的典故,而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從這一典故中生成。到了唐代,此曲被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指尖撥動,千年古琴與千年古曲相得益彰,吸引著貴客為之駐足。
記者:是他們走進來才開始彈,還是開始彈了,他們倆才走進來?
李蓬蓬:他們應該是在沒有進來的時候,我就彈了一段即興的東西,他們進來以后聽到的琴聲,等于琴聲把他們給引進來了。
記者:他們兩位的反應是什么?
李蓬蓬:特別高興當然是,馬克龍馬上對古琴就有興趣,就有交流,反正我是非常非常高興的,超出我的想象。音樂肯定是打動了他,不是說像聽一個背景音樂似的,是專注地聽了你彈琴,還專注地從頭欣賞到尾一個完整版的《流水》。
演出結束,中方向馬克龍贈送了這首曲子的樂譜,李蓬蓬也專門在鏡頭前給大眾展示了“九霄環佩”的細節。琴背上“東坡蘇軾珍賞”的印章,更讓人對其千年流傳的經歷充滿遐思。
記者:這回李蓬蓬,您女兒彈琴給兩位國家領導人聽,您覺得她彈得怎么樣?
李祥霆:當然很優秀了。
記者:那是您閨女。
李祥霆:不但我說的,網上的反應也一樣,而且兩個國家領導人都注意地聽,聽完了以后鼓掌,這不是禮貌式的。所以古琴它三千多年一直在流傳發展,充滿了活力,這也說明藝術是活的,古琴是活的,不是一個文物,一個古代死的東西。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李祥霆出生中醫之家,因在收音機中偶然聽到的一曲《關山月》,自此迷上了古琴,還曾自己動手制琴。1957年,17歲的李祥霆師從查阜西學習古琴,第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曾在英、美、法、德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舉行五十多場個人獨奏音樂會。2003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九霄環佩”現身國內,機緣巧合之下,李祥霆得以參加拍賣會前的預展,一睹千年古琴的真容。
記者:您說這個琴,尤其是弦樂,特別怕濕度和溫度的巨大變化,一千多年下來,怎么能夠還好好的?
李祥霆:這種變化更好。
記者:變化反而好?
李祥霆:冷熱適當的變化,才促使它的老化,這個老化不是老朽,是更有利于振動,有利于音樂的表現。
身為蜚聲海內外的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得到展方的特允,可以彈奏此琴。
李祥霆:在展臺里邊拿出來七弦和一弦不太明顯,別的弦,這種形象只有唐朝琴才能出來,我以前彈別的琴沒有這種。
記者:能出來什么?
李祥霆:在這之前我也彈過唐朝琴,就是故宮兩個,一個是“玉玲瓏”,后來就是“飛泉”,由低音頻到高頻,音色統一,沒有像這個琴這么明顯,這么強烈。它的低音很飽滿,很宏偉,這琴的體形并不太大,除了聲音大,就是讓你感覺到震撼靈魂,這種音色沒法形容,叫愛不釋手,我就不想停下來了。
最終,這張“九霄環佩”被收藏家何作如競得,他四處尋訪琴家彈奏,但音色都不理想。這張珍貴的千年古琴一度被認為不適合彈奏,只能當成文物。幾個月后,何作如帶著琴專程來到北京,找到了李祥霆。
李祥霆:琴來了以后,我拿手一彈,我說這琴真好,怎么說不好?他后來請我吃飯,吃完飯就在茶藝館喝茶,有十來個人,用這張琴彈起來,我一下手他就愣了,完全他想不到是這樣。所以這琴本身好,演奏者方法要對,我能彈出來激昂慷慨的,也能委婉古樸的,音樂表現的什么?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用音樂用聲音來表現,就是在琴上體現了。還有修養,你是一個輕飄飄的娛樂者,你就彈不出來這種深沉、渾厚、明朗,所以何先生最后就認了我,專門給我彈。
經過千年歲月,“九霄環佩”再逢知音。從2004年起,李祥霆攜“九霄環佩”多次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及參加重大演出,李祥霆與唐琴被視為當代古琴藝術的“雙璧”。
記者:您在彈一千多年古琴的時候有敬畏之心嗎?
李祥霆:敬而不畏,很親切。人家說李祥霆的一半是“九霄環佩”,我跟它是平等的,我不會把它供起來,還燒香什么,都沒有。
記者:一千多年的琴,好多人彈過,現在到您手里了,它帶著自己的氣息、歷史就都過來了,就這樣的一個琴神秘不神秘?
李祥霆:再怎么古老是因為它的經歷特殊,但是它從藝術上、精神上并不神秘,那琴都是你演奏出來的,你神秘嗎?不神秘,你裝神弄鬼,那不算。我也會騙,但我不騙。
父女兩代傳琴音
李祥霆對古琴的癡迷影響了李蓬蓬的人生選擇。李蓬蓬10歲時開始跟著父親練琴,兩人既是父女,又是師徒。家學熏陶,讓李蓬蓬在沒學古琴之前,腦子里就刻下了古琴的聲音和旋律。初學沒多久,她就開始登臺表演。
李蓬蓬:青春期之前彈主要是模仿老先生,我小的時候別人說我彈琴有老頭味,其實那是模仿來的。那時候其實上臺上得很多,報紙上都有我,我爸給我畫個框為了鼓勵我,什么12歲的李蓬蓬、11歲的李蓬蓬演奏古琴。他就是每次鼓勵我,他說你看看你又演出了。
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李蓬蓬開始出國游歷,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古琴始終陪伴著她。2016年,李祥霆在成都舉辦音樂會,作為助演嘉賓,李蓬蓬第一次接觸到“九霄環佩”。正式演出之前,琴主何作如將“九霄環佩”交給李蓬蓬,讓她試彈兩天。
記者:真的手放在琴上去撫琴的時候什么感受?
李蓬蓬: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點夸張,有一點琴帶著我的感覺,最開始那幾個音。
記者:怎么理解是琴帶著你走?
李蓬蓬:就是那一剎那覺得你要聽琴的,就是那一剎那,我很少有這種感覺,一般都是琴聽我的,這個琴的音色讓我震驚到了。
記者:那是一種什么樣的音色?
李蓬蓬:很厚,就是非常非常厚,我覺得這個琴賜予了我一個聲音。
在那場演出中,李祥霆吹簫,李蓬蓬撫琴,父女合作了《梅花三弄》。
記者:我看過你一些演奏的視頻,臉上的表情是非常平靜的,這和樂器有沒有關系?
李蓬蓬:我覺得沒有關系。我有的時候自己看我自己,眉頭還是有點上揚,其實我不喜歡這種樣子,不然就有點八字眉的感覺,像有點不高興。但其實是每個演奏家不一樣,身體條件也不一樣,機能也不一樣,我的那種東西可能在身體里面,或者可能是你們看不見的地方,可能有個東西抻著我,可能揪著我的這種感覺。
記者:為什么你是如此內斂?
李蓬蓬:遺傳,從我爸那里遺傳的。
記者:對,李老先生也沒有表情。
李蓬蓬:我覺得大家要真想看一個演奏家好不好,或者你喜不喜歡的話,你閉著眼睛去聽。
在古琴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李祥霆曾是海外舉行古琴專場音樂會的第一人。而深諳中西方音樂的李蓬蓬則有更多機會將古琴用于文化交流中。除了舉辦音樂會,李蓬蓬還會組織音樂沙龍、開辦古琴教室,如今她的學生也在瑞典、荷蘭等地教學,李蓬蓬希望通過他們將古琴藝術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李蓬蓬:其實我最擔心的有一點就是什么呢?大家愛好琴,你彈成什么樣真的就給自己彈,都無所謂,真是你自己愛琴,你自己享受,這都可以。如果你要彈給別人聽的話,你還是要尊重藝術和一些音樂審美規律。我看很多年輕人現在會彈一些流行歌曲,或者彈一些自己創作的東西,今天我聽,說你彈得真好,像吉他一樣,我覺得這是重大失敗,現在流行什么歌曲,你可以用古琴彈。如果你用古琴彈完了以后,彈出古琴味來,這是最高明的。
現在,只要有時間,李蓬蓬都會去陪陪父親。隨著年歲見長,李祥霆的聽力有所下降,但對琴音依舊敏感。
記者:您今年八十多歲了,如果和六十多歲,和四十多歲相比,您覺得現在是更能夠把音樂里面的東西給帶出來還是……
李祥霆:我不是八十多歲了才這樣,我五十歲也就這樣,所以這個不是到這會停止了,它是更豐富了,藝術是在發展,我人也在發展,比如茅臺酒50年的,它當時5年的時候挺好的,到50年就更好了。
記者:沒錯,您剛才彈的《關山月》能不能讓您女兒彈一遍?
李祥霆:沒有必要。
記者:為啥?
李祥霆:這張琴不一定適合她手。
李蓬蓬:我試試,我試試。
李祥霆:你想彈,好,我跟你說這50年的茅臺,她45年。
記者:您覺得她彈得怎么樣?
李祥霆:年輕人的活力,我雖然有一種豪情,但是這種年輕人的活力不一樣了。
記者:您覺得蓬蓬還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
李祥霆:等到了80歲的時候再提高,她可以一直提高,到80歲以后可能比我現在還要好。
4月7日,廣州市松園白云廳,演奏家李蓬蓬用千年古琴“九霄環佩”為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演奏了《流水》。在李蓬蓬之前,父親李祥霆是這張古琴獨一無二的演奏者。本周,《面對面》專訪李祥霆、李蓬蓬父女。
古琴今韻
記者:當你知道要為國家元首演奏的時候,作為演奏者心里會有忐忑嗎?
李蓬蓬:演奏本身是無所謂的,因為你給誰彈琴都是一樣的,作為演奏家這是你起碼的職業道德。
記者:兩位國家元首作為你的聽眾的時候,你想傳達給他們什么?
李蓬蓬:我就想把古琴最好的、最完整、最豐富的那一面讓大家聽到。
廣州演奏時所用的古琴,是收藏家何作如的私人珍藏,名為“九霄環佩”,制作于唐代,傳世至今已有1267年。目前,“九霄環佩”存世僅有四張,其他三張分別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及遼寧省博物館。此次,李蓬蓬有幸第二次演奏“九霄環佩”,邀約是由琴主何作如發出的。
李蓬蓬:他很著急讓我過去,說你先過來“醒琴”。
記者:我們生活里熟悉一個詞“醒酒”,但是聽說“醒琴”是第一次。
李蓬蓬:確實挺奇妙的,我當天晚上到他家的時候,有可能是那幾天下雨很厲害,有可能因為門窗都開著,我覺得聲音還是沒有太出來,我就當天晚上彈的時間比較長。第二天早上起來我去聽著,我就覺得好像好一點,好像通一些了。就每天彈,覺得聲音真的一天比一天好。
記者:它這個好是因為什么?
李蓬蓬:其實就是好久沒彈,通過張力讓它聲音再發出來。
記者:這個曲目是自選的還是規定的?
李蓬蓬:他們問想彈什么曲子,我就說我想彈《流水》,因為古琴最有代表性的,時間又沒有那么長的曲子就是《流水》。
《流水》不僅是流傳千年的琴曲,更承載著一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傳奇。相傳,春秋時期的著名琴師伯牙在荒野中彈琴,樵夫鐘子期不期而至。彈奏時,伯牙心里剛想到高山,鐘子期便說“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繼而想到流水,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從此“知音”成為中國文化中指代心意相通最高境界的典故,而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從這一典故中生成。到了唐代,此曲被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指尖撥動,千年古琴與千年古曲相得益彰,吸引著貴客為之駐足。
記者:是他們走進來才開始彈,還是開始彈了,他們倆才走進來?
李蓬蓬:他們應該是在沒有進來的時候,我就彈了一段即興的東西,他們進來以后聽到的琴聲,等于琴聲把他們給引進來了。
記者:他們兩位的反應是什么?
李蓬蓬:特別高興當然是,馬克龍馬上對古琴就有興趣,就有交流,反正我是非常非常高興的,超出我的想象。音樂肯定是打動了他,不是說像聽一個背景音樂似的,是專注地聽了你彈琴,還專注地從頭欣賞到尾一個完整版的《流水》。
演出結束,中方向馬克龍贈送了這首曲子的樂譜,李蓬蓬也專門在鏡頭前給大眾展示了“九霄環佩”的細節。琴背上“東坡蘇軾珍賞”的印章,更讓人對其千年流傳的經歷充滿遐思。
記者:這回李蓬蓬,您女兒彈琴給兩位國家領導人聽,您覺得她彈得怎么樣?
李祥霆:當然很優秀了。
記者:那是您閨女。
李祥霆:不但我說的,網上的反應也一樣,而且兩個國家領導人都注意地聽,聽完了以后鼓掌,這不是禮貌式的。所以古琴它三千多年一直在流傳發展,充滿了活力,這也說明藝術是活的,古琴是活的,不是一個文物,一個古代死的東西。
“高山流水”遇知音
李祥霆出生中醫之家,因在收音機中偶然聽到的一曲《關山月》,自此迷上了古琴,還曾自己動手制琴。1957年,17歲的李祥霆師從查阜西學習古琴,第二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曾在英、美、法、德等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舉行五十多場個人獨奏音樂會。2003年,在海外漂泊多年的“九霄環佩”現身國內,機緣巧合之下,李祥霆得以參加拍賣會前的預展,一睹千年古琴的真容。
記者:您說這個琴,尤其是弦樂,特別怕濕度和溫度的巨大變化,一千多年下來,怎么能夠還好好的?
李祥霆:這種變化更好。
記者:變化反而好?
李祥霆:冷熱適當的變化,才促使它的老化,這個老化不是老朽,是更有利于振動,有利于音樂的表現。
身為蜚聲海內外的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得到展方的特允,可以彈奏此琴。
李祥霆:在展臺里邊拿出來七弦和一弦不太明顯,別的弦,這種形象只有唐朝琴才能出來,我以前彈別的琴沒有這種。
記者:能出來什么?
李祥霆:在這之前我也彈過唐朝琴,就是故宮兩個,一個是“玉玲瓏”,后來就是“飛泉”,由低音頻到高頻,音色統一,沒有像這個琴這么明顯,這么強烈。它的低音很飽滿,很宏偉,這琴的體形并不太大,除了聲音大,就是讓你感覺到震撼靈魂,這種音色沒法形容,叫愛不釋手,我就不想停下來了。
最終,這張“九霄環佩”被收藏家何作如競得,他四處尋訪琴家彈奏,但音色都不理想。這張珍貴的千年古琴一度被認為不適合彈奏,只能當成文物。幾個月后,何作如帶著琴專程來到北京,找到了李祥霆。
李祥霆:琴來了以后,我拿手一彈,我說這琴真好,怎么說不好?他后來請我吃飯,吃完飯就在茶藝館喝茶,有十來個人,用這張琴彈起來,我一下手他就愣了,完全他想不到是這樣。所以這琴本身好,演奏者方法要對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我能彈出來激昂慷慨的,也能委婉古樸的,音樂表現的什么?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用音樂用聲音來表現,就是在琴上體現了。還有修養,你是一個輕飄飄的娛樂者,你就彈不出來這種深沉、渾厚、明朗,所以何先生最后就認了我,專門給我彈。
經過千年歲月,“九霄環佩”再逢知音。從2004年起,李祥霆攜“九霄環佩”多次舉行個人獨奏音樂會及參加重大演出,李祥霆與唐琴被視為當代古琴藝術的“雙璧”。
記者:您在彈一千多年古琴的時候有敬畏之心嗎?
李祥霆:敬而不畏,很親切。人家說李祥霆的一半是“九霄環佩”,我跟它是平等的,我不會把它供起來,還燒香什么,都沒有。
記者:一千多年的琴,好多人彈過,現在到您手里了,它帶著自己的氣息、歷史就都過來了,就這樣的一個琴神秘不神秘?
李祥霆:再怎么古老是因為它的經歷特殊,但是它從藝術上、精神上并不神秘,那琴都是你演奏出來的,你神秘嗎?不神秘,你裝神弄鬼,那不算。我也會騙,但我不騙。
父女兩代傳琴音
李祥霆對古琴的癡迷影響了李蓬蓬的人生選擇。李蓬蓬10歲時開始跟著父親練琴,兩人既是父女,又是師徒。家學熏陶,讓李蓬蓬在沒學古琴之前,腦子里就刻下了古琴的聲音和旋律。初學沒多久,她就開始登臺表演。
李蓬蓬:青春期之前彈主要是模仿老先生,我小的時候別人說我彈琴有老頭味,其實那是模仿來的。那時候其實上臺上得很多,報紙上都有我,我爸給我畫個框為了鼓勵我,什么12歲的李蓬蓬、11歲的李蓬蓬演奏古琴。他就是每次鼓勵我,他說你看看你又演出了。
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李蓬蓬開始出國游歷,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古琴始終陪伴著她。2016年,李祥霆在成都舉辦音樂會,作為助演嘉賓,李蓬蓬第一次接觸到“九霄環佩”。正式演出之前,琴主何作如將“九霄環佩”交給李蓬蓬,讓她試彈兩天。
記者:真的手放在琴上去撫琴的時候什么感受?
李蓬蓬: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點夸張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有一點琴帶著我的感覺,最開始那幾個音。
記者:怎么理解是琴帶著你走?
李蓬蓬:就是那一剎那覺得你要聽琴的,就是那一剎那,我很少有這種感覺,一般都是琴聽我的,這個琴的音色讓我震驚到了。
記者:那是一種什么樣的音色?
李蓬蓬:很厚,就是非常非常厚,我覺得這個琴賜予了我一個聲音。
在那場演出中,李祥霆吹簫,李蓬蓬撫琴,父女合作了《梅花三弄》。
記者:我看過你一些演奏的視頻,臉上的表情是非常平靜的,這和樂器有沒有關系?
李蓬蓬:我覺得沒有關系。我有的時候自己看我自己,眉頭還是有點上揚,其實我不喜歡這種樣子,不然就有點八字眉的感覺,像有點不高興。但其實是每個演奏家不一樣,身體條件也不一樣,機能也不一樣,我的那種東西可能在身體里面,或者可能是你們看不見的地方,可能有個東西抻著我,可能揪著我的這種感覺。
記者:為什么你是如此內斂?
李蓬蓬:遺傳,從我爸那里遺傳的。
記者:對,李老先生也沒有表情。
李蓬蓬:我覺得大家要真想看一個演奏家好不好,或者你喜不喜歡的話,你閉著眼睛去聽。
在古琴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傳播的過程中,李祥霆曾是海外舉行古琴專場音樂會的第一人。而深諳中西方音樂的李蓬蓬則有更多機會將古琴用于文化交流中。除了舉辦音樂會,李蓬蓬還會組織音樂沙龍、開辦古琴教室,如今她的學生也在瑞典、荷蘭等地教學,李蓬蓬希望通過他們將古琴藝術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李蓬蓬:其實我最擔心的有一點就是什么呢?大家愛好琴,你彈成什么樣真的就給自己彈,都無所謂,真是你自己愛琴,你自己享受,這都可以。如果你要彈給別人聽的話,你還是要尊重藝術和一些音樂審美規律。我看很多年輕人現在會彈一些流行歌曲,或者彈一些自己創作的東西,今天我聽,說你彈得真好,像吉他一樣,我覺得這是重大失敗,現在流行什么歌曲,你可以用古琴彈。如果你用古琴彈完了以后,彈出古琴味來,這是最高明的。
現在,只要有時間古琴名曲《高山流水》,李蓬蓬都會去陪陪父親。隨著年歲見長,李祥霆的聽力有所下降,但對琴音依舊敏感。
記者:您今年八十多歲了,如果和六十多歲,和四十多歲相比,您覺得現在是更能夠把音樂里面的東西給帶出來還是……
李祥霆:我不是八十多歲了才這樣,我五十歲也就這樣,所以這個不是到這會停止了,它是更豐富了,藝術是在發展,我人也在發展,比如茅臺酒50年的,它當時5年的時候挺好的,到50年就更好了。
記者:沒錯,您剛才彈的《關山月》能不能讓您女兒彈一遍?
李祥霆:沒有必要。
記者:為啥?
李祥霆:這張琴不一定適合她手。
李蓬蓬:我試試,我試試。
李祥霆:你想彈,好,我跟你說這50年的茅臺,她45年。
記者:您覺得她彈得怎么樣?
李祥霆:年輕人的活力,我雖然有一種豪情,但是這種年輕人的活力不一樣了。
記者:您覺得蓬蓬還有什么可以提高的地方?
李祥霆:等到了80歲的時候再提高,她可以一直提高,到80歲以后可能比我現在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