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下午2點,古琴管派嫡傳弟子任景利先生于牡丹江師范學院第二音樂廳作了題為“古琴的發展歷史與管派的藝術風格”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文學院宋娟教授主持。
任先生強調古琴文化走近高校的重要性。在古典文化發展勢頭十分迅猛的今天,書法已經進入大學課程,而古琴作為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藝術形式、中華經典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不僅僅是一種樂器,更是中華文化的承載體。在中國古代,古琴在中國樂器中地位最高,位列“琴棋書畫”之首。任景利先生剛近舞象之年,就迷戀上古琴,是現代管派古琴名家王迪先生的嫡傳弟子。他繼承了師祖多才多藝的本領,曾拜齊派畫家李苦禪弟子徐東鵬名下學習國畫,又在大學書法藝術專業攻讀四年,是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的學生。可以說,他在古琴和書畫上,都曾獲得名家真傳,而他自己更認為,中華傳統藝術源遠流長又一脈相承,和合之上,永無休止。
任景利先生結合自己學習古琴經歷,闡明對古琴滿腔的熱愛與肯下苦功的耐力,是學好古琴的前期基礎。學習古琴需要一定的音樂基礎,而更重要的是深厚的文化基因,因為古琴與文化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古琴本就不是為了表演而創造的,其功能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修身養性,為了提升自我修養。
任先生先生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古琴的歷史。古琴被稱為“樂器之君”,是中國所有樂器中的君王。古琴與中華文化相生相隨,凡有中華文化的記載,就有古琴的存在。相傳古琴是由我國三圣之一的伏羲所創,以桐木為琴身,以蠶絲為琴弦,而伏羲作為道家的鼻祖,古琴的創造中也處處透露著哲學的意蘊,古琴聲音小但是能傳播很遠,正體現了道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哲學觀念,古琴本身融合著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美學與哲學的魅力。
任先生一邊展示古琴,一邊講解有關古琴的相關知識,展示古琴的哲學內蘊。古琴上由桐木制成圓形,代表天與陽,下由梓木制成,代表地與陰,上陽下陰,上圓下方;長36寸5代表一年,琴面十三個徽位代表12個月再加一個閏月,有年有月;琴面高起處為月山,琴弦似水,山水相間,融為一體。琴底面兩個發音孔,大孔稱龍池,小孔稱鳳沼,另有一小腿稱為雁足,此在古代皆為祥瑞的代表,小小一方琴,融入了世間萬物之美好,象征人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最早五根琴弦為宮商角徵羽,象征仁義禮智信五德。古琴三種音色分別為泛音(天音)、散音(人音)、按音(地音),所以古琴的聲音具有獨特性,與天聽、與人聽、與地聽。彈起古琴,便有與天地溝通,與萬物相融之感。
任先生強調說:只有讓當代大學生了解我們古代優秀的文化,我們才能產生文化自信,才能與外來文化比較,知道孰好孰壞,情至深處,任先生現場向大家彈奏了《神人暢》,琴聲悠揚,如癡如醉,仿佛在琴聲中看到了遠古人民和者琴聲載歌載舞、飲酒祭祀的場景。
任先生在國外30余年,每每與留學生們聊起音樂,便對他們只能想到貝多芬與柴可夫斯基感到驚詫。任先生問起中國十大名曲,他們甚至不能答出其一,所以任先生對中國古典音樂回歸十分關注。任先生說中國古代歷代名人皆能撫琴,還即興彈唱了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關山月》,并與我校音樂與舞蹈學院王黎平老師現場合作彈唱了《陽關三疊》,讓師生們體會到了古琴彈唱的藝術魅力。任先生演奏著名古琴曲《流水》,向我們講述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介紹了師祖管平湖先生彈奏此曲的軼事: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了一顆名為旅行者一號的衛星探測器,上面裝有一張容量為100分鐘的純銅鍍金激光唱片,中國選送的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在場師生都為美妙的音符動容。在學生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和熱烈的邀請下,任先生為現場師生又彈了一曲《良宵吟》,講座在余音裊裊與回味無窮中完美落幕。
我校音樂與舞蹈學院副院長尹茂源作了總結講話。尹副院長對任先生帶來精彩講座與演奏表示感謝,并對任先生所彈奏的《陽關三疊》作了精彩的名曲解讀和專業解析。尹副院長從音樂專業的角度,對聆聽講座的師生提出希望:古琴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弦樂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了解古琴文化知識,諳熟古琴名曲旋律,能對中國音樂與中國樂器有了更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文學院宋娟教授也表示,聽了此次講座,進一步加深了古琴文化藝術的認識。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樂曲被送入太空,說明了古琴藝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宋娟教授援引蘇軾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蘇軾不只是言明了琴與指的關系,更能說明古琴作為中國音樂、歷史、文學、哲學等多種文化的承載體,不僅顯示琴者高超的琴技,更是琴者廣博的胸襟、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修養等綜合顯現,從任老師的講座中,我們更多的感受到了任老師的知識儲備、胸襟氣度與藝術才華,亦體會到了孔子所言“哀而不傷”的音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