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2月18日電 (曾潔)中國古琴名家名曲品鑒會18日下午在山東博物館舉行。儒家創始人孔子數千年前所作的《碣石調·幽蘭》經諸城派傳人高培芬打譜古琴代表作,得以重見世人,當天曲“驚”四座。
梅庵派名家劉善教以一首《平沙落雁》拉開品鑒會序幕,琴弦模擬雁鳴之聲,帶觀眾進入沙平江闊、天高云遠的秋景。隨后,廣陵派劉揚、九嶷派李天桓、蜀派曾成偉、嶺南派區君虹、諸城派高培芬、梅庵派王永昌、吳門派裴金寶、川派顧永祥、虞山派朱晞相繼演奏了《憶故人》、《水仙操》、《流水》、《漁樵問答》、《白雪》等著名曲目。
諸城派古琴名家高培芬演奏孔子所作的《碣石調·幽蘭》。曾潔 攝
山東諸城派第五代傳人高培芬彈奏了孔子所作的《碣石調·幽蘭》,再現了孔子周游列國偶見鄉蘭,以蘭花自喻當時“生不逢時”的情懷。據悉,高培芬經過多年研究和打譜,三易其稿,才讓此曲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打譜古琴代表作,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現存的古譜大部分已經絕響,必須經過打譜恢復音樂。古代琴譜并不直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古琴代表作,揣摩曲情,進行再創造,才能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出席本次古琴品鑒會的名家多有“打譜”經歷,如梅庵派的王永昌曾打譜《高山流水》等十余首;還有的名家擅長制作古琴,如嶺南派區君虹曾修復明代古琴“亞綠綺”,均在中國古琴文化傳承上作出了貢獻。
梅庵派古琴名家王永昌演奏《平沙落雁》。曾潔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品鑒會座無虛席。對于觀眾來說,古琴仍充滿神秘感,因此人們樂此不疲地欣賞每位古琴名家抱琴上臺、安置琴身、調弦、辨音、鞠躬行禮、演奏、抱琴謝幕等一連串動作。演奏期間,有的人閉目聆聽,有的人用手機錄下精彩片段,還有的人根據節目單提供的文字介紹體會曲目內涵。
古琴是流傳三千年的中國傳統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是文人的必修科目。孔子大力推崇古琴,自己也曾向魯國樂官師襄拜師學琴,并親自作《碣石調·幽蘭》。
據悉,此次古琴品鑒會由山東省文物局和山東省文物保護與收藏協會主辦,入場券在兩周前就已全部預約完畢。山東博物館每年舉辦古琴教育研究活動,為人們學習古琴知識、練習古琴技藝、感受古琴文化內涵提供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