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天心
《高山流水》是我國十大名曲之一,這支曲子旋律明快,寓意知音,是傳唱不衰的古典大曲。最早的古琴曲記錄中,《高山流水》就是一首古雅的曲子,在古琴的傳承與歷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墒呛髞淼墓徘偾V中,這支曲子卻沒有了,只有《高山》和《流水》兩支單獨的曲子。那么《高山流水》與《高山》《流水》是一曲還是兩曲?三曲之間有關系嗎?
至少在春秋戰國就有了《高山流水》古琴曲
在古琴這個領域里有一個認知:流傳得越久的古琴曲,越正統,越高雅?!陡呱搅魉肪褪且皇追浅9叛诺那?。
在《列子·湯問》的記載中:春秋時期的古琴家伯牙琴技精妙,可惜他彈的琴很少有人能聽懂,于是就很郁悶,經常到山水間去彈琴排解。有一次,伯牙正在信手彈琴,意念中滿是眼前巍峨的高山,此時路過一個樵夫,聽了他的琴聲之后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大驚,于是又將意念轉換成流水古琴名曲《高山流水》,再繼續彈奏,聽琴的樵夫說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樵夫名鐘子期,居山野,打柴為生。后來,伯牙與鐘子期成為知己,他彈琴只給鐘子期聽,也只有子期能聽懂他的琴,伯牙也將這支信手彈奏的曲子整理成為《高山流水》。
只可惜,后來鐘子期病故,世上再也沒有人能聽懂伯牙的琴,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最后彈了一曲《高山流水》,然后仰天長嘆,將琴摔碎,世上沒有了子期,沒有了知音,他便從此再不彈琴。
《呂氏春秋·本味》中也記載了這段故事,又將故事提煉了一下,說伯牙是賢德的人,彈琴的時候表現出攀登高山的遠大志向,鐘子期作為知音,聽出了弦外之意,因此兩個人才能成為知己。
《列子》和《呂氏春秋》成書都非常早,卻不約而同記錄下了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可見至少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有了這支《高山流水》古琴曲,而這支曲子的作者很可能就是古琴高手伯牙。
伯牙子期后,《高山流水》不僅僅是一支古琴曲,還具有了知音的寓意??释?,是人類永恒追求的情感,也是所有藝術的最終追求,《高山流水》因此被傳頌,被彈奏,在音樂之外,被賦予了文化意義。
到了明代,馮夢龍還在《警世通言》中寫了一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馮夢龍的詩更能感受到知音永訣的悲痛欲絕,這篇故事中,馮夢龍給伯牙加了一個俞做姓,其實在《列子》和《呂氏春秋》的記載中,伯牙是姓伯的,并不姓俞。
唐代的《高山流水》為什么分開了?
關于《高山流水》的曲子記載,到了唐代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兩支古琴曲《高山》和《流水》。
《高山》和《流水》就是《高山流水》的拆分,這個說法最早的記錄來自明代的《神奇秘譜》,這本古琴曲譜是明代皇室古琴家朱權留下的,他的身份高貴,對于搜集古譜來說比較有優勢,也比較權威。朱權在介紹曲譜題解的時候寫道:“《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晚唐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琴詩成為了朱權這個說法的佐證。
劉禹錫在《和游房公舊竹亭聞琴絕句》中寫:一聞流水曲,重憶餐霞人。說明在劉禹錫的時代,《流水》已經是單獨的曲子,《高山流水》確實被拆解了。
《高山流水》因為知音的寓意,已經不是一首簡單的古琴曲,而是成為了文化符號,這么重要的曲子,卻遭遇了拆分改編,原因應該有兩個。
一是在唐代之前古琴曲記錄譜子非常難,沒有專門的記譜方式,全靠文字,存世的古曲因譜得到流傳的只有《幽蘭》。沒有有效簡便的記譜方式,所以《高山流水》失去了傳承,可是人們又非常喜愛這支曲子,不愿曲子失傳,口傳心授并不準確,于是慢慢悖離了原曲;
還有一個原因,唐代的古琴古琴名曲《高山流水》,不像先秦時代有民間基礎,鐘子期這樣的樵夫都能聽懂弦外之意。《詩經·女曰雞鳴》中也有“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的普通夫妻。
唐代的古琴已經脫離了民間成為了文人的專屬樂器,主要彰顯的是文人的追求,于是《高山》和《流水》兩支曲子都更注重隱逸感。
隱逸文化的背后是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了正統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忠君為民,維護社會秩序,不再允許太強烈的個體自由。由此,道德氛圍也在慢慢改變,文人們一邊為建功立業這樣宏大正確的目標拼盡余生獲得道德上的完美,一邊又向往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于是山水成為精神園地,自由時光。無論是詩詞還是音樂,都更契合文人的志向?!陡呱健泛汀读魉繁徊鸱郑匀晦鸪暨@個很“個人”的要求,更多地融入了對山水的向往。
《流水》更多延續了知音的寓意與彈奏技巧
分成兩曲后,經一代代琴家們完善和演奏,兩支曲子各有鮮明的特點。
《流水》更多保留了知音的寓意,又增加了對生命的詰問與追尋?!读魉犯笳妫诠刺羝鹇溟g,小小琴弦上仿佛出現一眼泉,它徐徐而來,穿過亂石與緩坡,潤澤萬物與青山,然后匯聚形成龐大的生命體。
《流水》也流傳得更廣泛,從唐到宋,文人都愛這支曲子,歐陽修就一輩子只彈《流水》。清末有個道人琴家張孔山癡迷這支曲子,他在古曲的基礎上又加了一段,使《流水》有了九段,在這一段里,他給曲子融入了大量滾、拂、淖、注等指法,在技法的烘托下,《流水》聽覺上出現了奔騰跳躍,萬壑歸一的激揚感。
張孔山的這版《流水》音色流麗,流水奔騰,實在是太震撼了,因此很快流傳開,被稱為七十二滾拂《流水》,至今的《流水》也多為這一版。
如果說張孔山之前的《流水》是寫意畫,那么七十二滾拂《流水》,就是加入了工筆,擬水態更逼真,更形象,效果也更震撼。
古琴曲以清微澹遠為上,因此許多過分追求技法的曲子,很難在意境上達到至臻。但是《流水》似乎是個例外古琴名曲《高山流水》,這支曲子在大量滾、拂、淖、注技法的襯托下,弦上水勢時而激越,時而從緩,時而迂回,時而一瀉而下,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一曲終,竟像走過了一生。
滾、拂是比較有難度的技法,因此彈奏七十二滾拂《流水》成為檢驗歷代琴家的標準。
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射尋找外星人的飛船,載有世界名曲55首,中國唯一入選曲,便是《流水》。這版《流水》,是著名古琴大師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所以稱管版《流水》。管版《流水》也是延續張孔山的滾、拂等技法,旋律流暢,節奏清晰,很有中國特色。在專家會上,有人給出了這樣的評語:這是一首中國樂曲,這首樂曲在中國商周時代就有了,有“高山流水覓知音”之說;這是一首用中國古琴彈奏的樂曲,描寫的是人的意識與宇宙的交融……
至此《流水》不僅走向了世界,還流向了太空。
在急功近利的時代 《高山》是精神之曲
《高山》分化出來之后,因沉厚滄古的曲調,已經沒有了知音的意味,而是主要傳達志向,更契合《呂氏春秋》中關于伯牙鐘子期擁有高尚道德的思想。
無權威版本導致泛濫。《高山》分化之后,最早只有四段,到明清時逐漸發展成六段、七段或者八段。版本比較多,之間都有微小的差異,導致每位琴家彈奏《高山》的時候,都對譜子有不滿意的地方,于是各個派別都習慣自己打譜,結果《高山》的版本越來越多,現存明、清譜集中刊載《高山》一曲的多達四十三種譜本,不像《流水》,到張孔山這里,七十二滾拂《流水》已經定型。后來《春草堂琴譜》中記載的《高山》曲譜因富麗堂皇成為最受喜愛和歡迎的一個版本,《高山》終于不再被改來改去。
明末清初古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中講到《高山》演奏要“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得之弦外,與山相映,而巍巍影現,與山水相輝映,而洋洋惝恍”。
作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化延續,一代代琴人并沒有放棄對《高山》的執念。近代著名琴人徐元白愛惜《高山》這支曲子,于是決定自己打譜前游覽名山,尋找靈感。
徐元白出生在書香世家,又通曉詩詞繪畫,再加上遍覽名山,心胸開闊,終于重新打譜出《高山》。徐元白版的《高山》與之前的大部分版本都不同,他打譜演奏的《高山》空、沉、厚、闊,將一層層山、一程程路、一段段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徐元白之前,雖然很多琴人打譜《高山》,但幾乎都是用慢旋律烘托大山巍峨高邁的特點,徐元白跳出了這個調子,他的《高山》曲調節奏流暢,指法明快利落,耳目一新。
徐元白的《高山》對彈奏者要求太高,演奏者需右手指力雄健穩重,重而不燥,更凸顯高山的巍峨雄壯,峰巒疊嶂。左手則要虛實相和,吟猱有度,展現的是山川秀美、云海蒼茫的美景。
指法高妙,意蘊深遠,《高山》終于有了權威版本。
從《高山流水》知音成絕響,到《高山》沉厚寬廣,再到《流水》泱泱浩瀚,奔流曲折,世事如白云蒼狗,生命終會凋零,但音樂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