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原稱琴、七弦琴,又有綠綺、絲桐等別稱,是彰顯中國民族精神、中華美學精神的傳統樂器。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一,古琴藝術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修課程。琴樂是中國歷史上淵源最久且持續傳承的器樂形式,其可考歷史達三千余年。
作為中國器樂藝術的集大成者,古琴藝術基本涵蓋了琴制(形制與制作)、琴弦、琴譜、琴人、琴曲、琴史、琴歌、琴論、琴派等領域,形成由曲、譜、律、論、派、工構成的一套完整的琴學體系。古琴音樂所蘊含的意韻,包括琴曲的標題、音結構中的“韻腔”、節奏上的非均分、音質上清微淡遠的傾向,承載著中國傳統音樂體系的基本特征,構成中華民族音樂審美的核心。琴樂演奏中琴人一體、樂思相融的灑脫、達觀境界,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蓖砬逡越?古琴藝術曾瀕臨絕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為古琴藝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21世紀以來,古琴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重新認知。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古琴藝術成為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古琴藝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古琴藝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范例,迎來了空前的繁榮。作為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古琴藝術再次高揚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傳承弘揚著盛世的天籟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