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貴州畢節市威寧縣一處地方人聲鼎沸。不明聲音吸引了很多當地人和外地游客前來拍攝。
對于不明聲音,有網友說是龍吟,有的說是牛叫,還有的說是新物種。到底是怎么回事,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地質專家勘測后認為這種聲音與地質災害無關。
世間到底有沒有龍?有人聽到過“龍吟”嗎?龍是中國人創造的理想神物,大自然中應該并不存在,它只是中國人的美好希望。
古人把這種美好的理想同時創作于藝術作品中,給人以鼓勵與力量。琴為古代君子之愛,古琴中亦有關于“滄海龍吟”的主題。
1、蘇軾作琴銘:垂簾新燕語,滄海老龍吟
故宮藏品唐琴九霄環佩
在故宮的藏琴文物中,有一架非常珍貴的唐琴“九霄環佩”,樣式為伏羲式。為盛唐開元年間四川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雷威制作,琴以梧桐為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有小蛇腹斷紋,蚌徽,紅木軫,白玉足鏤刻精美,紫檀岳尾,護軫亦為紫檀木。此琴背池上方刻篆書“九霄環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邊刻宋代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書的“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行書10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行書10字及“詩夢齋印”一方。
而在琴足的上方刻有一首詩:“靄靄春風細,瑯瑯環佩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楷書23字。
蘇軾的這首詩既是對古琴音色的褒贊,也是對古琴曲《滄海龍吟》曲目的欣賞。
據悉,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20把唐代古琴傳世。
2、古琴曲《滄海龍吟》
古琴曲《滄海龍吟》又名《蒼江夜雨》。最早見于明萬歷三十七年《伯牙心法》琴譜中。
《伯牙心法》中對該琴曲解題為:滄海龍吟者,音有似于龍吟也。飛潛叵測,孰測其吟,毋亦別鶴孤鶯之意歟。今考其音,每以清冷和緩之調,寓飄忽動蕩之勢,有若龍之昂霄而聳壑者然。古云,琴動滄龍吟,其斯曲之昉矣?;蛟?,龍以海為歸,而此吟屬羽,羽屬水,故曰滄海龍吟。理或然也。
龍乃水中之王,龍吟而風生水起。該曲短而有力,激昂澎湃,又極重細節。琴聲清婉,力度渾厚,動人心弦,若隱若現中似有老龍秋啼滄海底,給人一種清越沉渾之感。
在眾多演奏版本中,樂瑛的彈奏版本最為經典,很精妙地表現出了清越而沉渾的韻味。
3、名字叫“滄海龍吟”的古琴
因為此曲甚為經典,一些琴家在為愛琴取名時也有使用滄海龍吟這個名字。最為有名的叫“滄海龍吟”的古琴有兩款。
一款為元代著名斫琴家朱致遠制滄海龍吟古琴,其樣式為仲尼式。此古琴藏品有兩件,一件在故宮博物院收藏;另一件在中醫學專家郭正平收藏。
一款為南通博物院早期藏品。此琴為鳳勢式,黑色。